转自:贵州日报
文家坝村养蜂基地。 潘承丽 摄湛泽梅
在道真,养蜂是门古老手艺。农户在房前屋后放个蜂桶,“收多收少,全看天意”。
如今,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脚下的大磏镇文家坝村,养蜂有了“科技范儿”。
养蜂基地藏在一片10亩多地的桂花林里,桂花树下放置着100多个科技蜂箱,由系统学习过养蜂知识的村民盛方勤专门管护。
养的是中华蜂,“对零星蜜源有较强采集能力,适合在蜜源植物种类丰富且流蜜期长的地区定点饲养。”盛方勤专业范十足。
住的是“智能豪宅”,每个科技蜂箱配备独立的光伏电板、摄像头、传感器,“后台可以实时监测蜂箱的温度、湿度、蜜蜂的出入情况和蜂蜜产量。”
用上科技蜂箱后,一桶产蜜达到60斤,盛方勤满是惊喜,“因为木桶蜂箱一年只能产10斤。”
村里的老蜂农养了几十年蜜蜂,文家坝乃至道真养了几百上千年,直至茅台集团帮扶,这门古老手艺终于迎来质的飞跃。
时间倒回2021年,茅台集团选派何枰燏到文家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走访农户时,那些随意悬挂在房前屋后的木桶蜂箱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些蜂箱制作简陋,进出孔用烧红的铁签随意烙穿,”何枰燏回忆道,“一旦马蜂入侵,整箱蜜蜂都可能遭殃。”
何枰燏调研发现,当地农户割蜜手艺好,产出的蜂蜜质量高,若提升养蜂标准,引进深加工企业,这将是文家坝村村民的另一条增收路子——他将这一思路汇报给茅台集团,寻求支持。
2022年,茅台集团出资48.2万元。帮助文家坝村村集体层面打造养蜂基地,为产业化发展探路;为村民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为建档立卡农户免费提供科技蜂箱。
养蜂要做成富民产业,不仅要解决养的问题,更要解决卖的问题。
文家坝村毗邻重庆,夏季气候凉爽,吸引不少重庆市民翻越大娄山前来避暑。游客返程时,往往会带上几瓶文家坝蜂蜜,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村民消化了部分产量。“价格和客群并不稳定,蜂蜜售价常在每斤150元至300元之间波动。”何枰燏认为,还是得引进后端产业链。
将视野放大,不仅是文家坝,乃至整个道真都需要打通这条蜂蜜深加工、销售链条。据了解,道真有61.35%的森林覆盖率和广布的蜜粉源植物,除了文家坝村之外,阳溪、桃源等村养蜂产业规模初成,全县有3133户蜂农,年产蜂蜜超30万斤,因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有蜂农不得不将原蜜运至安顺加工,再运回道真销售,徒增成本。
何枰燏和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会议研究,引进了贵州夜郎蜂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并注册了“蜂维多”品牌,成立了贵州蜂维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主营产品有“蜂维多”品牌蜂蜜、“蜂王浆冻干片”“蜂王胎冻干片”“蜜蜂刺梨干”“蜂蜜九蜜舒”等产品,让蜂蜜从单一的农产品升级为高附加值商品。“蜂维多”礼盒成为当地特色伴手礼,深受消费者青睐。
2024年,为帮助文家坝村拓展蜂蜜销售,茅台集团以文家坝村村集体经济名义入股197万元到贵州汁力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蜂蜜刺梨”饮品。2024年9月,“蜂蜜刺梨饮”量产上市。
2023年,文家坝村村集体养蜂收入达26万元;2024年,盛方勤通过基地管理和个人养蜂,年收入突破10万元。文家坝的实践表明,养蜂完全可以成为继菌菇之后道真乡村振兴的又一产业。
茅台集团再次发力。
2月19日,贵州茅台道真经销商黄树珍带着道真蜂蜜和精心准备的产业方案来到库迪咖啡总部,“自然生态优越,蜜源植物丰富,蜂蜜品质出众。”当金黄的蜂蜜滑入口中,那股独特的百花芬芳在唇齿间绽放时,一项合作达成。
3月12日,库迪生态蜂蜜加工项目正式落户道真。根据规划,项目将投入5000万元资金,以道真蜂蜜为原料生产甜味剂及系列蜂蜜制品。这些产品将直接供应库迪咖啡全国1.5万家门店及4万家便利店渠道网络。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带动5000余人就业,年营业收入达2.6亿元。
道真养蜂业长久以来的困局迎来转机。3月初,道真自治县政府的产业调研显示:全县3000余户蜂农以散户养殖为主,最大养殖规模仅600余群。
依托库迪成熟的零售网络,道真蜂蜜产品将实现从原料生产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贯通,推动当地养蜂产业从零散经营迈向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新阶段。
黄树珍介绍,“库迪项目的产能设计不仅足够消化道真本地的蜂蜜,还能辐射正安、务川等周边县区,彻底改变黔北蜂蜜‘有产量无产业’的困境。”
据悉,茅台集团2025年将投入150余万元用于帮扶道真自治县中华蜜蜂产业提质升级,道真自治县蜂蜜产业系统化发展已经启动,文家坝村将在茅台集团的帮扶下全力打造可生产、强示范、能培训、供参观的蜂旅融合示范基地,以此为示范,撬动全县蜂蜜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