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通过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的进步,兼顾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辩证关系,引导中学生融入社会发展,持续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促进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积淀深厚,将其融入中学思政教育,引导中学生汲取其思想精髓,有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学思政教育的有效赋能,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稳步提升中学思政教育成效,对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意蕴。
有助于提升中学生文化素养。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物质器物、精神理念、民俗风尚等多个层面,蕴含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基因,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塑造优秀品格的重要文化资源。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诗词歌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具有重大文化价值与时代价值,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贵和尚中”等优秀精神,可成为中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形成健全人格的精神养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思想资源,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提高文化素养,还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例如,通过解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可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理解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从思政教育维度看,通过中学思政课、主题班会、校外实践等多路径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历史和精神纽带,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道德基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其所富有的文化亲和力和情感浸润力,能有效增强中学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教育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多著名的仁人志士事迹和历史佳话融入中学思政教育,并采用传统话语展现相关理论知识,可以有效激发中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力,进而推动中学思政教育实现政治性与教育性、亲和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提升育人实效。
有助于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重要精神力量,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层动力。当前,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进程中,面对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大趋势,需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强力支撑。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对外增强国际竞争力、对内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石。中学生思维活跃、潜力巨大,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中学思政教育中应讲好、讲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学生了解其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充分理解其意蕴与价值,从而不断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需要众多中学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育人资源,并开展创新性诠释。同时,应加强中学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学思政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活动,从校园物质环境到精神环境建设,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全过程、多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渗透到中学思政教育,让中学生在中华文明滋养中实现思想提升。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上一篇:草原盛会绽放玉树新颜
下一篇:互助县党员干部一线纾困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