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生禄(左)在试验田看油菜生长情况。
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打包发货。 本报记者 丁玉梅 摄本报记者 丁玉梅 王 晶 何娴珺
盛夏七月,浩门河畔的风染香了祁连山的衣袂。
极目远眺,祁连山北麓的浩门川谷地,正被一场盛大的鎏金仪式点燃。万亩油菜花竞相怒放,金浪翻涌,与澄澈的碧空、皑皑的雪山、苍翠的林海轰然碰撞,泼洒出一幅令天地为之屏息的壮阔画卷。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殷切嘱托:“统筹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好西宁、海东、海西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特色产业。”
素有“门源油,满街流”和“高原油盆”美誉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正是北方白菜型春油菜的故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这片沃土正依托丰饶的资源禀赋,驱动小油菜产业完成惊艳的“三级跳”:它从田间地头保障口粮的朴素起点起跳,跃入吸引八方游客的花海旅游新天地,再腾空而起,稳稳落向提升价值链的油料精深加工。
绿水青山间,一条金色的增收致富之路正越走越宽。从孕育希望的“一粒种”,到铺展天地的“一片金”,再到萃取精华的“一瓶油”——门源油菜产业的每一次跃升,不仅划出了产业融合的金色轨迹,更在高原大地上泼洒出各族儿女携手共富的动人新画卷。
第一跳:科技“芯”动力,
小种子撑起大农业
门源县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隅,四周被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祁连山包围,成为腹山间盆地。黄河二级支流浩门河自西至东贯流其中,如果说门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凉爽的气候条件,是大自然恩赐孕育小油菜起源的先决条件,那么门源大片肥沃的黑钙土土壤正是门源小油菜繁衍生息、不断壮大的理想栖息地。
据记载,门源县的油菜种植历史,至少可追溯到14世纪中叶。2006年,门源县油菜种植面积达15647.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4.5%。当时,门源群众依靠种植耐寒但产量低、易倒伏的老品种油菜勉强糊口。“那时候,一亩地收个几十斤,榨点油自家吃都不够。”种了一辈子地的门源县麻莲乡瓜拉村村民马贵贤回忆道。
改变始于一粒种子的革命。面对高寒、干旱、生长期短的严苛自然条件,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和海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扶持带动下,门源县农技推广中心,将科研论文写在高原大地上。“我们的目标很明确:高产、早熟、抗逆!”门源县农牧水利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宋生禄介绍。
新品种的培育,宋生禄他们会选取生长期短、产量高的母本,再从其他品种里选取生长较为壮实、长势好的油菜父本,与母本授粉……就这样一个新品种研发到推广,需要花费近10年。
数十年如一日,科研人员蹲田垄、下田间,在数以万计的样本中筛选、杂交、培育。抗寒基因的导入、矮秆性状的选育、高含油量的追求……一道道技术难关被攻克。青杂系列、青油系列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高油、抗逆新品种相继推广。
“今年菜籽长势好,有了好种子后,咱底气足足的!”7月4日,海北舟宝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延贵,看着自家合作社地里金灿灿的油菜,笑眯眯地告诉记者,他现在种的是“北油4号”,亩产比老品种提高了100多公斤,秋收后油菜种大部分销往甘肃、陕西等地。
如今,门源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百万亩,单产从过去的不足百斤跃升至150公斤以上,成为国家重要的优质油菜籽生产基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守住种质资源,就守住了产业命脉。”宋生禄说。门源正加紧建设种质资源库,为未来育种播下希望的“金种子”。这粒小小的油菜籽,在科技的强力赋能下,稳稳跳上了保障粮油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第一级台阶。
第二跳:点“花”成金,
美丽风景变“钱”景
油菜花开,本是自然节律的匆匆一瞬。然而在门源,这短暂的金色绚烂,却被匠心擘画,点化成了驱动全域旅游、带富一方百姓的“金色产业”。昔日田间寻常物,今朝化作“软黄金”,漫山遍野的花海,正书写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以前只知道收菜籽,哪想过这花还能‘卖钱’!”在青石嘴镇白土沟村“磨滩小院”忙得不亦乐乎的祁福祥笑着说。他的转变,是门源油菜花旅游崛起的缩影。十几年前,随着“圆山观花台”“花海芬芳浴”等一批观景设施的建成和摄影爱好者的传播,门源油菜花海声名鹊起。
当地政府敏锐捕捉机遇,高位推动。科学规划观景线路,完善交通、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连续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打造“大地艺术”;线上线下立体营销,“金门源”品牌响彻全国。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划定核心保护区,引导游客文明赏花,让美丽可持续。”门源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祁志新介绍。生态打底,效益生金。金色花海已强力“融通”产业链条,辐射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业态蓬勃发展。数据显示,盛花期,全县日均游客接待量持续高位运行,稳定在数万人次规模,旅游综合收入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连年攀升,成为县域经济当之无愧的支柱。
金色花海,不仅入眼,更惠及万家。在圆山观花台景区门口,来自青石嘴镇上吊沟村的马金花格外引人注目,她胳膊上挽着一串串金灿灿的油菜花冠,正向游客热情推介。
“我负责销售,奶奶在家编织,祖孙俩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旺季一天能增收两三百元!”马金花笑意盈盈。这些融入高原风情的金色头饰,寄托着游客对门源的美好记忆,也承载着当地群众依托生态资源、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希望。
“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次296.26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85%和20.29%。”祁志新表示,2025年,门源正全力冲刺百里油菜花海国家5A级景区创建。这不仅是对景观价值的权威认证,更是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协同的战略支点。
游客如织,财富涌流。像祁福祥这样的农家乐经营者,旺季收入是平时的十几倍。导游、摊贩、民宿老板……无数普通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金色的花海,真正变成了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色银行”,完成了从单一农业生产向美丽经济跃升的华丽第二跳。
第三跳:榨出“金”油,
产业链上谋增值
丰收的油菜籽,最终归宿在哪里?门源的答案不止于原料输出,更在于精深加工的“点油成金”。
走进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浓郁的油香扑鼻而来。全自动化的生产线高效运转,一颗颗饱满的油菜籽经过清理、炒制、压榨、精炼,变成金黄透亮、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菜籽油。
“可以榨油了!”47岁的榨油师傅靳正峰,从轰鸣的厂房炒炉中熟练地抓出几粒滚烫的油菜籽,指尖轻碾,细观色泽与油润度,这是近三十年经验练就的“火候眼”。看着微微泛光、熟度恰到好处的菜籽,他沉稳地拉下开关。
瞬间,炒熟的油菜籽涌入现代化的压榨机。作为门源油菜加工业发展的亲历者,靳正峰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仅掌控着油坊的温度与时间,更触摸着从小作坊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产业跃升轨迹。
“‘门源油遍地流’,这是我们自小听到大的话,每年秋收后,家家户户驮着菜籽去油坊榨油,满巷道都是菜籽油的香味!”靳正峰家住北山乡,他曾在村里的作坊榨油营生。随着门源油菜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他受聘到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成为现代油脂加工线上把控品质的“关键先生”。
“如今大不一样喽!” 靳正峰指着眼前高效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语气里满是自豪与感慨,“从炒籽、压榨到精炼、灌装,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效率翻了几番不说,门源油更是从门源走向了外省。”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门源县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改造补贴、品牌建设引导,推动油菜籽加工从小作坊向规模化、精深化、品牌化迈进。“原先在炒制阶段,我们用的是煤,在政府引导下,我们将煤改为天然气,菜籽炒制过程受热均匀,油的质量更高了!”门源县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东东说,公司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以前一年只能上产两三吨,现在年产值能达到上千吨。
在姚东东眼中,企业能成长为门源菜籽油产业的“领跑者”,创新是核心引擎。“我们坚持向绿色低碳转型要效益,通过节能改造、工艺升级和设备迭代,实现降耗、减排、提质的‘三赢’。”他介绍道。去年,该公司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带动周边6500户农户增收致富。
目前,门源县的油菜种植面积已超1.8万公顷,全县菜籽油加工企业达36家,菜籽油产量超3万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除了主产品菜籽油,油菜籽粕成为优质饲料,产业链不断延伸。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订单,实行保护价收购,让农民分享加工增值收益。
油菜产业是门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载体。百万亩油菜田是祁连山重要的生态屏障,花海旅游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转化,绿色加工则提升了经济价值。一产夯实根基,二产提升价值,三产激活流量,“三产融合”的链条让门源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上一篇:亚投行成功发行20亿元熊猫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