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好日子,炫出乡村的文化范儿(图)
创始人
2025-07-23 05:18:05
0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夏日清风拂过津沽大地,也吹旺了乡村的文化烟火。从宁河绿茵场上的“村超”激情,到西青非遗工坊的指尖流光;从北运河畔的欢歌展演,到静海文化大院的书香乡情,再到东丽剪纸台前的童心传承——津城乡村之夏,以体育竞技点燃活力,以文化惠民浸润人心,以非遗传承连接古今,以“农文体商旅”融合绘就振兴图景。

  一幕幕生动场景,是一道道群众共享的文化大餐,更是描摹乡村文明新风尚的“文化图鉴”,让夏日的乡村在欢声笑语中焕发独特光彩。

  宁河区 激情“村超”持续供“能”

  防守、抢断、奔跑……随着队员起脚抽射,观众屏息凝神,足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钻入球门,观众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好球!”看台上的观众刘伟大声欢呼,“现场看球的氛围更浓,大家随着场上形势的变化一起欢呼加油,真是太有感觉啦!”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白云酒店杯”2025年宁河区第五届社区运动会足球“友谊”赛(“村超”)在宁河区麒麟足球主题体育公园火热开赛。来自辖区内各镇街、企业、区直机关单位以及北京市清河农场、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和汉沽管理区的32支队伍,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于每周五、周六为市民们上演68场精彩对决,为宁河夏日夜生活注入强劲活力。参赛队员既有扎根土地的农民,也有返乡创业的青年;既有村镇教师,也有个体经营者等。

  “希望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汉沽管理区队员刘磊兴奋地告诉记者。首日对战,他所在的球队与北京市清河农场队相遇。赛前训练、排兵布阵、场上应变……围绕首战,刘磊和队员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有信心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比赛的意义不止于此。“我们还带来了特色美食,等赛后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场上的交流延续到场下。”

  “村超”(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是贵州省榕江县发起的群众性足球赛事,凭借其独特魅力成为现象级乡村体育赛事。“村超”的举办不仅带来了人气,也折射出乡土文化与足球运动的同频共振。

  开幕式上,宁河区人民政府与榕江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贵州“村超”组委会授权宁河区成为贵州“村超”全国赛天津赛区。双方将携手在城市IP、产业融合、文旅协作、全民体育等方面开展多维度合作,助推双方品牌影响力与产业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同全国28个省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全国有33个赛区,非常欢迎宁河加入‘村超’大家庭。”“村超”全国赛办公室副主任石方说。

  “村超”不仅是体育竞技场,更是乡村振兴的创新载体。比赛现场还专门设置了农产品展销区,宁河大米、芦根茶、特色果蔬等依次摆开,吸引观众品尝购买。“我们希望通过赛事推动农业、文化、体育、商业和旅游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宁河区体育局副局长王菊介绍。

  绿茵场上的拼搏、看台上的加油助威与赛场外的农产品展销市集,不仅成为全民健身、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生动注脚,也是宁河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农文体商旅”融合发展的积极实践。宁河区将继续支持和发展此类群众性文体活动,让体育赋能乡村振兴。

  西青区 “文化纳凉”解锁新风尚

  晚上七点半,西青区大寺镇王村音乐广场灯带亮起,《最炫民族风》欢快的旋律伴着晚风飘散。广场舞队伍舞步整齐,小朋友们比拼滑板车和街舞,老人们摇着蒲扇笑意盈盈。这处2万多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是人们纳凉的聚集地。除此以外,非遗工坊的灯光、舞台前的喝彩、读书室的书香、夜校的欢笑声,共同勾勒出“文化纳凉”图景。

  大寺镇“能人工作室”的非遗工坊里,10多位居民专注摆弄金丝。“把祥云纹掐在纸巾盒边缘,填浅蓝釉料,既实用又好看。”津门掐丝粉彩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四代传承人高洪艳手把手指导,桌上成品令人惊艳。展架上一件哪吒主题掐丝作品格外吸睛:红缨枪直指苍穹、混天绫飘逸灵动,小哪吒在金丝与釉色间栩栩如生。“国潮元素让非遗焕发新生,吸引年轻人定制文创。这些作品既登上市区文创展会,也成了居民走亲访友的伴手礼。”高洪艳说。

  “咚锵!咚锵!”青凝侯村文化小广场上,腰鼓队员紧锣密鼓排练;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舞蹈队排练《国韵》。这个夏天,大寺镇“村晚百姓大舞台”在多村轮番上演,大芦北口秧歌扭出喜悦,周庄子“三句半”把垃圾分类编成段子,门道口村铜管乐队点燃全场。

  专业院团“下沉演出”更让居民过瘾。“以文惠民 福润西青”活动中,《空城计》选段赢得满堂彩,70多岁的戏迷张大爷举着手机录全程:“以前追着剧团跑市里,现在家门口就能听名角儿唱几段!”儿童剧《小小消防车嘟嘟》教孩子们火场逃生。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计划如火如荼,15个村已放映59场。

  “壹刻时光读书会”上,文化志愿者杨涛带领居民共读典籍。这个由闲置公建改造的阅读空间,紧扣“书香天津”建设,每周三、周四晚间开展读书交流。青年夜校则是年轻人的“充电站”:咖啡体验课上制作饮品,皮雕工坊将皮革变手环,减脂团课挥洒汗水,瑜伽课舒缓压力……以公益为底色,“一杯奶茶的价格”就能享受高品质课程,既学习技能、培养爱好、拓展社交,又为年轻人减轻生活工作压力,成为成长“出圈”的温馨港湾。

  北辰区 北运河畔华灯欢歌

  华灯璀璨,人声鼎沸,北运河畔演出不断,处处欢歌。北辰区西堤头镇赵庄子村礼堂内,国风走秀《锦绣中华》尽显魅力,模特们身着融入现代元素的绣花鞋,搭配典雅服饰亮相,生动展现传统技艺的创新;在不远处的宜兴埠镇未来广场,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刚劲有力的招式、京韵大鼓韵味醇厚的唱腔,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北运河之夏”和谐文化大舞台文艺展演是北辰区特色文化品牌之一,也是北辰区百姓期盼的夏日文化盛会。它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成为凝聚乡情、展示新时代村民风貌的生动窗口,至今已举办二十届,并于2024年、2025年列入文旅部“四季村晚”示范点位。

  为了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文艺演出,和谐文化大舞台在北辰区16个镇街分别举办了专场展演,将各镇街的优秀原创节目在最后的汇报演出中进行展示。“百姓的舞台百姓演,百姓的节目百姓看”,为百姓搭建文艺舞台,让百姓更广泛地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正是北辰区持续推动文化品牌创新发展的理念。

  台上,家庭主妇、企业职工、少年儿童化身舞台主角神采飞扬;台下,摇着蒲扇的老人、抱着孩子的父母、青春洋溢的年轻人频频互动。在双口镇中河头村广场上,镇内文艺爱好者创作的《多彩双口,振兴华章》,被朗诵者演绎得时而激昂、时而温情,表达出了村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乡村文化的日益丰富、村民生活的幸福美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深情,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现场掌声雷动。持续二十载的文化接力,正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北辰区持续擦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金字招牌,着力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天穆杯”小品大赛、“北辰杯”京津冀暨环渤海地区青年歌手大赛声名远播,“百姓风采秀”群众才艺展演、戏曲进乡村活动气氛火热,“名师走基层”艺术讲座、“青年夜校”公益培训座无虚席……随着“农文体商旅”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来到村民的家门口,刘快庄“村超”“村BA”、“宜兴埠杯”全国县域足球邀请赛等一系列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赛事持续举办,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村民的夏日生活越来越丰富。

  静海区 文化大院可寄乡愁

  运河的水雾混着泥土的芬芳,暑夏傍晚的蝉鸣和着孩童的嬉闹——在静海区静海镇韩家口村,杨伯良文化大院的一抹灯火,比晚霞亮得更早。这里早已不是一座普通的院子,而是村民心中的“文化乐园”,其正用多彩的文化生活,滋养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傍晚暑气稍退,文化大院里枝叶繁茂的老树下,早早摆开了一圈马扎、板凳。这里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枯燥的文件,乡村宣讲员刘丽君的声音像唠家常,朴实可亲。

  “大伙儿想想,咱祖祖辈辈靠啥吃饭?是勤劳!有了党的好政策,咱的日子才更有奔头!”原来,这是静海区静海镇创新推出的“理论+文艺+体验”宣讲模式。村民不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有人抚摸着老物件,追忆祖辈的艰辛与智慧;有人跟着老师,在古树旁诵读经典;还有几位大婶,用乡音小调唱起了村里的新变化。

  文化大院的另一侧也逐渐热闹起来,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乡村书屋成了村民消暑纳凉、品味书香的好去处。

  静海区作协主席杨伯良用地道的乡音,和大伙儿唠着阅读的乐趣:“咱静海的故事,就像运河的水源远流长,是一本永远读不完、读不腻的书。”他随即深情领诵起原创作品《静海,南运河》:“让清澈的河水继续流淌,让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这首诗以运河为主线,巧妙融合了静海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元素,展现当地风土人情。

  望着眼前的景象,静海镇韩家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韩清柱笑意盈盈:“我们就是想搭个台子,把咱静海的红故事、老历史、新变化,用乡亲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种’下去,在大家心里生根、发芽、开花!”

  文化惠民的暖流,不仅带来欢笑,更悄然滋养着乡风。不久前的一次文化活动中,来自静海的“天津好人”管英的故事让在场村民深受触动。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数年如一日坚持为村里孩子义务教书法。“这一笔一画,写的是字,传的是心。”她的话语如泥土般质朴。

  在文化大院里体验农活儿之外的生活,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正悄然改变。“以前农闲时候,不是窝在家里看电视,就是凑一块儿打牌唠闲嗑。”村民刘大娘如今是文化大院的常客,“现在一有时间就往文化大院跑,看书、唱歌、听故事、学手艺,大伙儿心里头别提多滋润了。”

  文化的力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今年5月,静海镇2025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品牌及文旅路线发布,杨伯良文化大院作为其中重要一站,正在打造主题研学、书香阅读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走进乡村,体验运河风情,真正实现了攒人气、添风采!”静海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马翠说。

  运河的水,在静海流淌千年,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让沉寂的乡土文化在百姓生活中“活”起来,在这里,乡愁可触可感,幸福就在身边。文明之风恰如生生不息的运河水,一路欢歌、奔流向前。

  东丽区 刻刀飞舞纸连古今

  “同学们,扎刀使劲儿、提刀放松,这样刻出来的锯齿形才更生动。”盛夏七月,东丽区金桥街道景云轩社区的大郑剪纸传承体验基地内异常热闹。大郑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刘长会正在给社区的孩子们教授剪纸技艺,刻刀飞舞间,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跃然眼前。

  大郑剪纸历史悠久,其作品以精细的刀工、灵动的线条和饱满的寓意而著称,曾多次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并于2009年被授予“第二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大郑剪纸将传统的剪刀剪法发展为刻刀技法,形成剪纸艺术中独具特色的‘刀味纸感’。”活动现场,刘长会带着孩子们追溯大郑剪纸的前世今生,从大郑剪纸的历史沿革和传承之路,讲到握刀姿势和剪裁手法。当一幅幅剪纸作品从刘长会手中“生长”出来时,孩子们惊叹不已,摩拳擦掌想要一试身手。

  “大家要仔细观察,花瓣的锯齿越细越长越好看。”“慢慢来,刻纸要一点一点来,不要着急。”刘长会耐心地传授技巧。“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我充分领略到传统艺术的魅力,还对剪纸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东丽区滨瑕小学学生邓容军高兴地说。

  东丽区刘台小学学生马楚涵一直在专注地进行基本纹样的练习:“不出家门,就能学习传统剪纸,特别开心。希望能够尽快运用手中的工具创作出美丽的作品。”马楚涵说。

  “这场活动,是非遗传承与社区实践的生动融合。孩子们在剪纸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与非遗技艺的亲密接触中,学会用传统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大郑剪纸传承体验基地,于2003年成立,占地约100平方米,分为两间房屋:一间主要展示大郑剪纸作品,另一间主要用于研学体验。2024年,该基地入选第二批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

  “设立这个基地的初衷,一方面是传承剪纸技艺,另一方面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景云轩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袁宗英说,“基地不仅吸引孩子们,老年人也经常来基地学习体验剪纸技艺。在做好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同时,景云轩社区还会依托大郑剪纸传承体验基地,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潜力,更好地丰富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安汽车与海尔集团战略合作签约 人民财讯7月23日电,7月23日,长安汽车与海尔集团战略合作签约。未来双方将开展车家生态合作,包含打...
迪哲医药(688192.SH)... 迪哲医药(688192.SH)发布公告,公司将在2025年9月6日至9日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2...
重磅发布!沃飞长空携AE200... 7月23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开幕。 沃飞长空以“向上...
为什么越来越多运动品牌在开青少... 界面新闻记者 | 覃思悦界面新闻编辑 | 楼婍沁又一家运动品牌选择为青少年群体开出专门店。斯凯奇(S...
中远通:拟设合资公司 拓展两轮... 中远通晚间公告,公司拟与郑州正方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远方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共同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