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孵化培育更多“硬科技”企业
□本报评论员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6周年。6年来,科创板从改革“试验田”迈向科创“新高地”,不仅汇聚了一批致力于技术突破与自主创新的企业,印证了“科技-资本-产业”的高质量循环,也成为观察中国创新力量成长的重要窗口。
之于企业,登陆科创板,意味着能够通过资本市场便捷融资,从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之于城市,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数量,反映着其科技创新的实力与活力。
在成都,从2020年成都先导率先敲锣,实现科创板上市企业“零突破”;到2021年,8家成都企业先后登陆科创板,呈现爆发式增长;至今日,已有19家成都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合计募集资金超过200亿元,总市值近3000亿元……走过6年,科创板一路见证着成都科创的澎湃能量。
今天的成都,既肩负着“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定位,也是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这里创新资源富集、创新生态活跃,聚集着15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4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庞大的科创板上市后备力量。
挖掘富矿、释放潜力,壮大科创板上市企业队伍,既要靠企业的矢志创新,也离不开城市的创新土壤。对成都而言,通过“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为科技企业“找技术”、为创新产品“找市场”、为创业孵化“找资金”;通过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为企业实现产融、产销对接……唯有精准发力、精心培育创新生态,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方能孵化培育更多“硬科技”企业。
城市与企业共创新、同进退,创新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基石,也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让企业拿出更多技术创新、也让城市推出更多制度创新,双向奔赴、携起手来,一起迈向下一个星辰大海。
下一篇:话剧《孤村》:方寸地窖见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