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如何把握城市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势
□王伟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为指引城市发展的重要纲领性会议,其精神成为指导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发展理念、路径和方法的根本方针。2015年和2025年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站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对我国城市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其精神的变迁折射出十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思路的不断完善和迭代升级。深入研究两次会议精神,对于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奋进。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更加先进的理念、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扎实的举措,推动我国城市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城市支撑。
主动适应城市工作的宏观形势变化
发展阶段:从快速增长到稳定发展。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当时的会议强调“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依然体现出城市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的态势。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增长见顶,城镇化速度趋缓。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并强调“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这是对我国城市发展阶段的新的战略性定位。
发展目标:从解决“城市病”到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十年来,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城市病”,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城市病”得到初步遏制,城市发展的目标也在不断提升。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这一目标更加全面、更高层次,既突出“人民性”,也强调“现代化”,体现了从“解决问题”向“追求卓越”的转变。在创新方面,城市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源地,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在宜居方面,要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美丽方面,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在韧性方面,要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文明方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在智慧方面,要运用新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城市服务便捷性和效率。
发展理念: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但在实际发展中,许多城市过于注重高楼大厦等物质建设,对居民的实际需求关注不够。十年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城市生活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把握这一变化,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将投资于人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了城市发展重心从物质建设到人文关怀的关键转向。
发展重心:从开发建设到运营治理。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时,我国城市发展处于快速扩张期,重心聚焦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产业需求。这种开发建设模式在推动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快速增长等方面成效显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随着城镇化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不再仅仅依靠新建项目,而是更加注重既有空间和资源的高效运营与精细化管理。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意味着城市发展从“重建设”到“重运营”“重治理”的重心迁移,让城市资源利用更高效,运行服务更顺畅、居民生活更舒适、公共财政更健康,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中积极作为
发展方式:从供给驱动扩张到需求引领增效。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在城市发展方式上呈现出鲜明的“供给驱动扩张”特征。城市发展更多以“造城”式的供给扩容为路径,通过补齐住房、交通等硬件短板,形成对城市发展需求的被动响应,主要体现为城市承载能力的“量的扩张”。十年间,国内外发展环境剧变,城市发展方式已转向“需求引领增效”的新范式。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供给规模,而是以精准匹配多元需求为导向,通过构建物理空间与虚拟数字空间的同步映射,提升城市资源供给端—需求端配置效率,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效益”的“质的跃升”。
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强调“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但在当时,我国城市发展更多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创新驱动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十年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素驱动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创新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标志着城市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全面转向,从“千城一面”的物理景观构建向“千城千面”的特色内涵营造转变。
发展方法:从统筹协调到系统治理。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这“五个统筹”体现了对城市发展系统性的初步认识,为当时的城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标志着城市发展方法向“系统治理”的升级,会议部署七个方面重点任务,这些任务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城市发展的有机系统。
发展路径:从规划引领到城市更新。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将规划放在城市工作的重要位置。当时,我国城市发展处于快速扩张期,科学的规划对于引导城市有序发展至关重要。在规划的引领下,我国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群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多规合一”的推进也解决了过去规划之间相互矛盾、难以衔接的问题,提高了规划的执行力。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规划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标志着城市发展路径从“规划引领”向“更新驱动”的升级。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要求“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