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肖凯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 人生是一场持续的前行,过去的日子决定了现在的我们,现在的行动也预期了未来的自己。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在巨变时代保持法律人的韧性。 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韧性直白地说,就是物体抵抗强力的能力,是指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易断裂或破损的能力。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 我们身处一个巨变的时代:人工智能以指数级速度迭代,逆全球化的暗流裹挟着地缘冲突的泥沙,气候变化的阴影笼罩着每一片大陆。当算法开始挑战法律解释的边界、当跨国争端频繁撞击主权的大门、当传统法律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经历“破坏性创新”,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理解和保持“韧性”。韧性,是在巨变时代中锚定自我的罗盘,是穿越人生幽谷时照亮前路的火把,更是身为法律人守护公平正义的精神脊梁。 保持韧性,是巨变时代自处的宝贵品性。韧性不是逆来顺受的妥协,而是在大变局中保持生长的智慧。它让我们既能像水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又能如磐石般坚守内心原则。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这就是我们自处的韧性。 保持韧性,是从平凡艰苦处的日拱一卒。我在法院工作时,负责办理日常普通小案的快审团队的一位资深法官,在年底述职中曾写道“勿以案小而不为”,她说:小案,也能办成典型案例,进行示范引领;小案,也能被收入白皮书,制发司法建议;小案,也能广泛法治宣传,传播司法温度;小案,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治理。在华政,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顺应祖国和人民的召唤,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为服务西部志愿者授旗,已经成为学校近几年毕业典礼的“必备项目”。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学校官微推送一篇题为《好样的!华政园青年!》的文章,讲到10年来共有57名华政学子先后奔赴离上海3000公里、海拔2000多米的哀牢山深处的彝族山村小学——华东政法大学附属麦地小学支教,从语数英到体美音,研支团的同学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平均每周近30课时。人不堪其忧,研支团不改其乐! 在支教支边、默默奉献的华政人身上,生动演绎了“青春恰自来,苔花牡丹开”的坚定和光彩,这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韧性。 保持韧性,是秉持法治信仰的担当作为。我们选择了法律,就选择了与规则同行、与正义为伴的人生。在这条路上,你们会遇到金钱的诱惑、舆论的压力,甚至现实的无奈。此时,韧性不仅是个人的生存智慧,更是法律职业的精神底色——它让我们在纷繁世相中守住法律的尊严、在利益博弈中捍卫公平的底线、在时代变迁中推动法治的进步。 法治从来不仅仅是纸面的规则表述,逻辑自洽的规则体系并不能自动达成公平正义的社会治理目标。如果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则每一个法律人的具体行动,决定着法治之光的灿烂与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需要我们在具体法律实践中体现出法律的精神、法律人的坚守。那些刑诉法、刑法、行政法、民法、国际法中的每一个重要原则和条款,只有落实在个案中的适用,才能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塑造我们的法治信仰。 华政学子们,无论你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无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在举棋不定权衡考量时,一定不要忘记法律思维,这是合法与非法的判断,是每一个法律人要秉持的韧性。 毕业其实无法戒断,当你们离开校园后,某处灯火阑珊,你总会有一刻,忆起华政桥头的人流如鲫、明珠楼下的对影三人、人约黄昏的面红心热,忆起韬奋钟下学习之苦、富田馆里汗水之咸、苏州河畔梦想之甜,这是你们在华政园里走得最快的韶华啊! 愿你们此去,“千磨万击还坚劲”,开启人生前行的韧性之旅! (文章为作者在华东政法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