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潘从武 雄关矗立,骄阳似火,戈壁风劲,长风掠过钢轨,汽笛声声。 7月21日16时,位于中哈边境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市,气温达40℃,地表温度超50℃,铁轨温度超过60℃,瞬间最大风力7级。在阿拉山口铁路口岸,一列列“钢铁驼队”满载货物蓄势待发。 阿拉山口作为中国离欧洲最近的口岸之一,约四成中欧班列由此通行。其中,每天约有20列次中欧(中亚)班列从这里出入境。 16时05分,随着远处传来的一声汽笛长鸣,一列即将出境的中欧班列满载着机械设备、日用品、食品等多种品类的货物,缓缓驶入阿拉山口铁路口岸综合查验场。这趟班列也是自2011年中欧(中亚)班列开通以来,从阿拉山口口岸出入境的第48118列中欧(中亚)班列。 《法治日报》记者随后跟随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民警直面高温“烤”验。刚出执勤室,高温天气下,阳光炽烈,热气腾腾,脚底都有点发烫。还没抵近列车车体,一阵强劲的热风吹来,记者踉跄几步站立不稳。 在完成列车机车外侧的检查后,民警纪胜超和黄嘉骏脸颊已经被热风吹得通红。他俩动作敏捷,纵身一跃攀爬进列车驾驶室,开始检查司机证件和驾驶室。 在检查完机车驾驶员的证件后,执勤民警又开始检查机车发动机舱。记者跟随民警进入发动机舱后,又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千万不要触碰任何设备,小心烫伤,这里面的温度能达六七十度!”黄嘉骏赶紧提醒记者。 发动机舱内部空间狭窄,两名民警不得不侧身挪动,认真检查各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匿违禁物品的地方。 此时,发动机舱内的高温远远超过了列车外的温度,几分钟的检查时间,两名民警和记者都已是满头大汗,民警的执勤服和记者的衬衣几乎都湿透。 约20分钟的车体检查完毕,确认一切正常后,执勤民警带着列车驾驶员前往边防检查站出境执勤室办理出境手续。 在办理出境手续间隙,纪胜超向记者介绍:“今天六七级的风力,在我们这里就算是微风了,遇到十级左右大风,火车车身都会被吹到轻微晃动,执勤民警只能手挽手互相助力,迎风而上保质保量完成出入境检查任务。” “从出入境检查执勤室到列车铁轨的距离,虽然只有50米左右,但是我们每天来回穿梭不停,每名当班值勤民警每日的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黄嘉骏也感慨不已。 据了解,一年之中,阿拉山口有将近一半时间刮着八级以上大风,当地有民谚:“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边检站的民警们也因此被誉为“风口国门卫士”,肩负着护航口岸畅通、服务经济发展的重任。 “我们加大了科技手段运用,每列火车的查验时间压缩至20分钟以内,实现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但列车夹层和车头这些关键部位结构复杂,还需要人工细致查验。随着列车通行数量的不断增多,在夜间遇上大风天气,视线和行动又受到很大限制,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我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副队长江新宇说。 时针指向16时25分,对讲机里传来指令:“中方出境列车手续办理完毕,可以放行!” 在滚滚热风中,执勤民警们依旧穿梭于这些庞然大物之间,守护亚欧黄金通道,用每分钟的坚守换来班列的每秒“加速度”。 此时,另一列中欧(亚)班列正轰鸣而来,准备入境。 “钢铁驼队”,昼夜不息,穿越戈壁瀚海,奔赴星辰大海,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注入澎湃的时代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