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毛瑜琼 文/摄 通讯员 陈俊扬
7月18日清晨,阳光透过常山兴柚日用品厂里的窗户,照在刚打包的洗衣液箱子上。企业负责人黄君建蹲下身,在箱角写下“线上商超专供”几个字。看得出,其笔锋比三个月前沉稳了许多。这个从美发行业跨界的创业者,此时脸上的舒展与2024年深冬仓库里堆积库存时展露的愁容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一切的转变,始于常山农商银行青石绿色专营支行一笔“雪中送炭”般的贷款。
2021年,经营美发店十余年的黄君建想转型。一次义乌考察,日用品批发市场洗衣液的畅销行情让他动了心:“家家户户都要用,市场刚需稳。”
办厂的资金成了难题,租厂房、买设备、进原料还差23万元。黄君建跑了几家银行,或因“缺乏实业经验”被拒,或需抵押担保,而他的钱已全部投入前期筹备,拿不出抵押物。
2021年3月,常山农商银行青石绿色专营支行客户经理走访企业时得知这一情况,当天就去了他的厂房。“地上满是水泥灰,设备零件堆在墙角,但黄老板攥着厚厚的一叠配方检测报告,眼里有股劲。”客户经理回忆道。
次日,该行便发放3年期23万元纯信用贷款,无须抵押。“当时,很多人觉得美发师跨界做日化风险高,但我们看中他的踏实和县域日用品消费的潜力。”常山农商银行青石绿色专营支行行长郑浩说。
拿到贷款的黄君建,立即给设备厂家打了定金,2022年开春,常山兴柚日用品厂投产,第一批 “常山造”洗衣液下线。
运营两年间,黄君建泡在车间和市场里,带着样品跑遍周边县市小超市、杂货店,靠“性价比高、本地配送快”的优势打开销路。去年3月贷款到期时,厂里刚接订单,资金全压在原料上。“当时急得嘴上起泡,就怕贷不了款,订单黄了。”黄君建说。
没想到客户经理主动上门,“你的经营数据不错,订单在增,客户反馈好,符合无还本续贷条件。”银行续贷到账后,订单顺利交付,还带来两个长期经销商。
“无还本续贷不是简单的‘续期’,是对企业成长的认可。”郑浩解释,银行跟踪发现该厂复购率较高,只是规模有限导致资金周转周期长,“小微企业像幼苗,需要持续的水分,不能等渴死了再浇水。”
2024年下半年,变故突至。周边冒出十几家同类小厂,低价竞争引发“价格战”;合作的两家线下经销商又因经营不善倒闭,近2万瓶洗衣液积压仓库。“最惨时一个月只卖300瓶,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了。”黄君建说,年底4000多元贷款利息到期,他银行卡里只剩几百元。
去年12月28日,常山兴柚日用品厂被列为不良贷款客户。但支行会议室里,讨论的是“怎么帮”而非“怎么催收”。“库存洗衣液质检全合格,问题在于销售渠道。”郑浩翻出商户名单,“支行常年和镇上积分兑换店、连锁超市合作,或许能帮着消化库存。”
今年1月初,3家商户合计订购5000瓶洗衣液,总金额7万余元。货车进厂拉货时,黄君建盯着工人装车,眼圈红了——这批货让他结清逾期利息,还回笼了原料款。
库存消化后,黄君建思路活了,开始琢磨线上渠道。现在,企业已与两家线上商超签了供货协议,他还打算开网店拓展销路。
“从没想过银行不仅能借钱,还能帮着卖货、找路子。”站在重焕生机的厂房里,黄君建拿起一瓶新款洗衣液说,这半年时间让他明白,做企业既要低头做事,更要抬头看路,“而银行,就是帮你看清方向的伙伴。”
记者手记
采访中,黄君建“银行不是放债的,是搭台的”这句话,道破了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深层期待。在常山农商银行青石绿色专营支行,常山兴柚日用品厂的信贷档案里,除了数字,更多是客户经理的手写笔记:协调货架陈列、建议开发试用品……这些细节见证着金融机构从“看还款能力”到“育成长潜力”的转变。
县域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困境,单纯“放贷-催收”易将企业逼入绝境。常山农商银行青石绿色专营支行的可贵之处,在于穿透不良贷款表象,看到合格产品与经营韧性,懂得“帮企业活下来”比“逼还款”更有价值。
从首贷支持到无还本续贷,再到牵线拓市,这场帮扶印证了“金融活水”不仅是灌溉,更是赋能。银行与企业本是共生伙伴,当金融服务带着温度下沉,既救急又赋能,于是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被真正畅通,这更是“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