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五年镌刻,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踏出了令人动容的温暖足迹。
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残联主席程凯,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程凯表示,“十四五”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残联会同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主要指标进展符合预期。经初步评估,“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的11项指标,有6项约束性指标、5项预期指标,将如期全面实现。
这五年的深耕,既是对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本质的深刻诠释,更是以体系化的制度创新,为残疾人事业架起了通往现代化愿景的云梯。
保障与发展双向发力显成效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残疾人的保障水平和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朝着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程凯表示,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明显。将易返贫致贫残疾人全部纳入国家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数据比对和数据共享,共有99.1万易返贫致贫残疾家庭纳入监测和帮扶范围,并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守住了不发生残疾人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全国有700多万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在脱贫攻坚战期间如期脱贫,成为他们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1050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调整特困供养救助对象范围,确定低保边缘户及支出型困难人员的认定办法,受益残疾人超过200万。2748万以上的残疾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981万残疾人获得参保资助。各省(区、市)全部建立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中国残联还持续实施了“阳光家园计划”,全国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超过1万家以上,残疾人接受托养服务266万人次,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的网织得更密、底兜得更牢。
三是残疾人就业规模稳中有升。“十四五”期间,全国已经就业的残疾人达到了901万,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累计达到231万,三年行动计划也完成了164.8万的新增残疾人就业,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进入到互联网平台等新形态就业,一批残疾人技术能手在国内外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美丽工坊”中国残疾妇女文创作品精彩亮相巴黎残奥会和纽约联合国总部。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对残疾人而言更是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关键桥梁。首轮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完美收官,为残疾人就业铺就了坚实路基;新一轮方案也已手握接力棒,为残疾人就业之路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实施新修订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共有3446万人次的残疾人得到了基本的康复服务。657.89万人次的残疾人获得了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各省(区、市)都建立起了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康复大学在山东青岛建成开始招生,康复人才培养步入快车道。实施新一轮国家残疾预防行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的健康水平也明显提高。
五是残疾人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行动,做好“一人一案”教育安置,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权利得到有力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97%的目标。同时,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快速增长,在校生现在有7.58万,普通高中在校残疾学生也有5.98万,特别是每年都有3万多名残疾人走进大学,在校的残疾人大学生超过10万。
教育是改变残疾人命运,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据记者了解,“十四五”期间,中国残联针对不同类别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大力推广国家通用手语、盲文;将随班就读低视力学生大字版教材列入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统编教材在去年已经全部投入使用;研制出版数学等9个学科配套的国家通用手语书籍,发布国家通用手语版国歌、队歌、团歌和国家通用盲文版国歌的语言文字规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残疾儿童少年走好人生第一步。
六是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并颁布施行。全国政协围绕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协商议政,与人民法院建立“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机制,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推动残疾人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残疾人司法救助和法律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和地方相关实施办法的制定实施,进一步改善了残疾人出行和参与的环境,残疾人居家、出行和社会参与的能力、便利度明显提高。
此外,美好生活不能没有精神文化的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对于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四五”期间,中国残联积极推动残疾人群众体育融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载擘画犹如在时代土壤中埋下的根系,每一条的延伸都深扎于残疾人的真实需求。“十四五”时期,我国残疾人事业在社会保障、就业支持、康复服务、教育公平等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五”规划将聚焦五大核心方向
从“十四五”的“保基本、补短板”到“十五五”的“提质量、促融合”,我国残疾人事业正从兜底保障向全面发展跃升。
周长奎表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中国残联将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着力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残疾人仍然是一个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十五五”时期,将把提高残疾人特别是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完善与残疾人相关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逐步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的常态化帮扶。同时,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
二是着力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目前,残疾人公共服务总量和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五五”将持续扩大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等急需短缺服务的供给,立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残疾人和老年人、儿童一样,都是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重点人群,将统筹整合生活性服务业、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等资源,推动助残服务与养老、托育服务统筹协调发展。
三是着力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主干,以残疾预防、康复、教育、就业条例等为重要支撑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十五五”将推动修订残疾人保障法,深入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切实加强司法保护,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努力让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是推进科技助残创新应用。科技创新是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十五五”时期,将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下大力推动科技助残,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和体系,搭建“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于残疾人领域,推动脑机接口等助残新技术、新业态。重点掌握残疾人需求和推动创新科技应用这两端用力,让科技发展造福更多的残疾人。
五是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质要富裕,精神也要富裕。中国残联将坚持立足社区、面向残疾人群众,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支持残疾人参与文艺创作,培育发展残疾人文化产业,尽展残疾人聪明才智。在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休闲健身。
据记者了解,目前,“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正在广泛征求包括残疾人在内各界意见建议,中国残联希望大家一起谋划好推进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发展蓝图。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