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青海西宁7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 郝帅)7月21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的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看到,46岁的寇胜英对照一副灰白色骏马图案,左手拿线头、右手握刀,将线头围绕着前后两根经线环绕一个“8字扣”后割断线头,如此反复,编织着一块1米乘1.5米的加牙藏毯。这块毯子要将近1年时间才能完工,虽制作工期长,但因工艺精美售价较高。她每月能有近5000元收入。
7月21日,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的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女工寇胜英手工制作加牙藏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寇胜英2016年至2021年主要从事机器织造生产,月薪近4000元。接触地毯制作工艺后,她认为加牙藏毯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于是在2021年转岗跟着同事安志庆学习这门技艺。
加牙藏毯制作技艺包括选毛、捻线、挂线、染线、上经线、挽橧、锁边等17道工序。寇胜英用1个月学会了“8字扣”编法,此后将学习重心放在打磨毯面配色功底上。“根据客户订单要求为毯面绘图和配色,这非常考验色彩搭配和审美能力。希望我编织的毯面图案能越来越生动。”她说。
7月21日,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的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原材料“青海大白毛”样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郝帅/摄成立于2007年4月的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在守护加牙藏毯国家级非遗技艺文化根脉的同时,还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生产机织地毯、手工枪刺地毯,以及机织地毯和手工枪刺地毯相结合的“机加手地毯”。
该公司工作人员李晓雯介绍,加牙藏毯的编织工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青海省西宁市加牙村命名。原材料是青藏高原藏系绵羊产的“西宁大白毛”,毛色洁白、富有光泽,纤维长而均匀,将羊毛纺成纱线后,用植物和矿物质染色,如今采用更环保的方式染色,主要用于家庭装饰。
7月21日,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的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工人们制作手工枪刺地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而手工枪刺地毯由人工按照机器绘图样式,以填图的形式使用簇绒枪织打而成,再由人工完成上胶、包边、铲面、拔花刺、剪花。这类地毯产品销往酒店、会议中心、商业综合体、机场、游轮及电影院等场所,小则几平方米、大到几百平方米,出品周期快、用工量大,拉动就业链条的韧性高。
7月21日,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的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女工制作地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郝帅/摄李晓雯介绍,公司已从南川工业园区周边及西宁市吸纳近400人从事地毯生产操作、市场营销等业务,月收入四、五千元,目前有十名员工还跟随杨永良、杨永柱两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传承加牙藏毯纯手工技艺。
不远处的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可西里公司”)中,尼玛扎西夫妇的生活同样因青海特色产业而改变。家在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的尼玛扎西和妻子2015年进入可可西里公司,“说起来机缘巧合,当时公司组织团建活动,正巧我在附近就上前询问,得知公司招人后,我和妻子就一起招聘进去了。”
7月21日,青海省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加工制作牦牛肉食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尼玛扎西和妻子都在生产车间工作,尼玛扎西负责炒肉工序,他的妻子负责烘干工序,“工资很稳定,淡季时候我和妻子每月收入分别有5000元左右,旺季时候能到6000多元。”
如今,收入稳定的尼玛扎西买了一辆吉利牌小轿车,每天开车上下班。“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没进厂之前,我主要是务农,另外打一些零工,收入很不稳定,家里还有两个孩子,正是用钱的时候。自从在家门口就业后,收入变得稳定,家里花销和两个孩子上学都不再为钱发愁了。”尼玛扎西高兴地说。
7月21日,青海省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加工制作牦牛肉食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郝帅/摄
去年,可可西里公司还组织一批老员工到外地旅游,尼玛扎西和妻子带薪去了一趟桂林,“现在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工作的劲头更大了。”尼玛扎西感慨道。
可可西里公司行政经理马威介绍,公司着力发展青海文化旅游产业,依托青海本地产的牦牛、青稞、枸杞等高原特产开展精深加工,7年来,以“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1.5元的价格,与青海湖环湖地区的两万户牧民签订养殖购销协议,巩固充足的肉源,目前建有牦牛肉干、风干系列、卤汁系列、手撕系列、牛肉酱、牦牛筋等9条生产加工线,根据牦牛肉不同部位,生产13类400多个品种的牦牛肉产品,高原美味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已向牧民分红800余万元。
7月21日,青海省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加工制作牦牛肉食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从指尖上的加牙藏毯非遗技艺,到舌尖上的高原风味,青海特色产业正以多元姿态拉动就业、助力民生改善。在这片土地上,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正织就出一幅产业兴、群众富的画卷。
7月21日,青海省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加工制作牦牛肉食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郝帅/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