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粮食安全既是“耕”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作为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山东济南莱芜区坚决扛牢产粮大区责任,围绕“减损即增产”理念,打出“开源节流并举、增产减损协同、良田良种并育”组合拳。目前,全区小麦、玉米机收环节的平均损失率分别降至1%和3%以下,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提供范例。
莱芜区王老村俯瞰围绕“良田、良种、良法”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借助我们自主研发的天空地网星河AI平台,对土壤的物质含量、环境、气象实时监测,能科学评价土壤,指导作物种植,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此外,依靠空天遥感技术,根据粮食的收获期和成熟度来调度农机,可有效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降低收获损失。”中科遥晟负责人说。
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目标,莱芜区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管理,从“良田、良种、良法”三方面入手,夯筑粮食产能基础,提高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实现粮食稳产增产。202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47.63万亩,总产量20.02万吨,单产420.23公斤/亩,总量增长1.13%。
科学统筹,广种良田。莱芜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1.77万亩,占全区农田比重的72.5%。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监测”耕地一体化质量提升工程,统筹推进科学施肥增效、耕地安全利用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相关工作。目前,全区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稳定在58万亩以上,技术覆盖率95%,连续5年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有机质含量稳中有升。
今年,莱芜区正在建设6个“百亩田”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示范区、5个“千亩方”玉米高产绿色技术集成示范区、2处“万亩片”玉米示范区,集成推广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辐射带动周围玉米种植提量升级,实现稳面积、提单产。
莱芜区小麦机收现场从增产、减损两端发力,打出粮食安全组合拳
仲夏时节,莱芜区的金色麦浪间,联合收割机轰鸣穿梭。站在田埂上,种粮大户刘新平指着新引进的雷沃GM5125收割机表示,今年他种了1100亩小麦,靠着先进设备,一秒钟收获小麦10公斤以上,不仅脱粒干净,每亩地较老式收获机能减损十余斤,相当于一个麦季多收了1万斤粮。
数据的背后是莱芜区以系统思维破解粮食安全难题。实践中,他们从增产与减损两端发力,保障粮仓根基。据莱芜区委副书记王宁介绍,为补齐传统设备短板,莱芜区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节能高效的现代农业装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2%。全区小麦、玉米机收环节的平均损失率分别降至1%和3%以下。
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青表示:“生产中,我们引导种植户向规模化、区块化方向发展,培育了5家市级以上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通过培训交流,引导农机手从小麦适期收获、机具调整调试等方面降低机收损失率。今年麦收季,3个检测点机收损失率平均为0.6%。”
此外,莱芜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粮食烘干提供服务,以企业服务“收干储一条龙”模式,助力粮食减损、增产、增收。通过农机服务集中采购、运维并规模作业,有效摊薄单位作业成本,使得专业化服务操作更规范,作业质量远超传统散户。
进入盛夏,应对极端复杂天气,成为莱芜帮禾农机合作社的一大课题。合作社负责人张希伟表示,阴雨天气中,收获的粮食必须及时干燥,否则很容易发生霉变发芽,损失率高达10%以上。经过农业部门指导,合作社建成粮食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200吨,为附近近万亩粮食提供保障。
莱芜区小麦机收现场以“科技赋能、流程再造”推动“农业大区”蝶变升级
“农村种田户年龄多为60岁以上,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化水平普遍不强,亟需培育‘耕种管收’农业生产托管新型主体。未来,按照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原则,将逐步把耕地托管给专业种植合作组织,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魏海燕说。
对此,方下街道先行先试,创新“全程服务+保底承诺+盈余分红”工作机制,将土地托管给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由此破解土地分散经营难题,以粮食连年稳产增产带动农民节本增收。
今年,鲁供丰农集团为方下街道8个村总计2200多亩土地进行托管。各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鲁供丰农公司签订托管协议,连片成方推进生产。公司提供农机作业、植保飞防、作物收获、灌溉排涝等全程种植服务,并垫资供应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确保环节合法、执行高效。
济南市副市长、莱芜区委书记焦卫星表示:“借智赋能、减损增效,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我们将进一步改进管理模式、优化生产流程,推动发展模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梦想在莱芜的土地上早日实现。”(逯柏龙、杨波、李吉双)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