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你好张江)
1992年7月28日,当第一锹泥土在张江的农田上翻起,谁曾想,竟划出了一道通向未来的“科学抛物线”。33年后,昔日的阡陌农田蝶变为全球创新版图上的重要坐标,从“浦东-张江”到“世界-张江”,这片热土上始终澎湃着“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激荡着“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想,其背后是一部持续优化科创布局、精准落子产业棋局的发展史。
在建园33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聚焦·再出发”系列报道,以“五大行动”为脉络,回望张江的创新足迹。本篇聚焦“科创布局优化行动”,解码张江如何通过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持续的空间、产业布局调整,从阡陌农田变成世界级科创地标,用33载书写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突围史。站在33周年的新起点,这片创新沃土正以精心构筑的“1+3+1”产业矩阵为引擎,开启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的新征程。
横贯张江科学城北区的高科中路,在1992年还是一片农田村舍。发展转折始于1994年,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在张江落户,其强大的标杆效应很快就引发了示范集聚效应,大批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进驻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要素在这里迅速集聚扎根,“张江药谷”不断拓展,蓬勃发展。
早期的张江,产业主要沿着龙东大道、金科路等主干道分布。如今,这里梧桐掩映,高科中路也已成为张江科学城规划中的核心发展轴和创新策源地,集聚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张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一系列科创地标。这里以开放机制为燃料、前沿平台为反应堆,持续引爆创新链式反应。
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更是驱动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作为张江大科学装置的代表,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对外开放10年来,累计为国内外科研人员服务超过10万人次,为我国在蛋白质结构生物学、药物研发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大科学装置的产业赋能效应尤为显著,我国首个批准上市的国产PD-1抗癌新药(君实生物研发),便是依托上海光源完成了抗体和抗原复合物结构解析,大幅加速了药物的上市进程。
同时,张江围绕核心大设施和高水平科研机构,有意识地布局专业化的转化平台、孵化器和产业社区,并推动政策创新,着力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成功推动硬科技产业化在此破局。依托蛋白质中心等设施,大量专利在此诞生,助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生动体现了布局优化对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作用。
今年4月,张江科学城正式发布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五大行动”方案,其中优化科创布局行动聚焦高科中路发展带,进一步集聚大科学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科技力量,打造1个科创“核爆点”。高科中路33年的进化史,正是张江“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缩影,更是科创布局不断聚焦、能级持续提升的见证。
1992年的张江,阡陌纵横,蛙声与炊烟交织。彼时稻浪起伏的田野间,谁能预见这片沉睡的土地竟会裂变出万亿级产业版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森林拔地而起,在这里完成“零的突破”到“全球坐标”的史诗级跃迁。
1999年,“聚焦张江”战略正式实施,张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第二年,中芯国际便落户张江,芯片晶圆的光泽取代了稻浪金光,围绕中芯国际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和相关配套产业。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正式揭牌,逐步吸引全球巨头和本土翘楚,并向后续环节延伸,形成“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全链条布局。
“张江药谷”始于1996年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挂牌,早期以化学药研发为主。随着布局深化,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作为重点领域逐步拓展,并前瞻性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AI制药等前沿方向,形成了多层次、全周期的产业生态体系。全球医药和器械企业10强分别有2/3入驻张江,全球医药20强有10家在张江设立开放式创新中心。依靠着AI驱动,张江正引领研发效率革命——晶泰科技自动化实验室实现“机器人造药”,英矽智能ISM001-055项目节省66%研发时间。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产业浪潮来袭,张江积极拥抱、迅速布局。随着张江人工智能岛和更大规模的“模力社区”等专业载体相继落成,产业要素快速集聚。新引擎“模力社区”总建筑面积20万㎡,打造5000P专属算力平台,吸引近40家企业入驻,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闭环生态,实现生态聚合裂变。同时,具身智能也在此破壁: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地张江机器人谷,此地已集聚多家机器人企业,还发布了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人形机器人“青龙”。
2024年,张江科学城总营收1.31万亿元,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营收超过4700亿元,占浦东新区的一半,成为上海科创核心增长极。三大先导产业依托张江整体规划,在空间上集聚、技术上融合、生态上协同,形成高地遥相呼应,共同构建万亿版图的钢铁脊梁。
张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前瞻布局未来的历史。
张江北部核心区,银灰色建筑群嵌着蓝色标识——“未来产业先导区”。这片专门规划的未来产业承载地,正是张江优化科创布局的最新手笔。量子计算机的制冷机的低吟与人形机器人关节的嘶响在此交响,合成生物反应器的液流脉动正改写生命规则,空天深海深地新装备为探索保驾护航——这里没有传统工业的喧嚣,只有未来产业的澎湃心跳。而这些都标志着张江的产业布局已从当前的“高原”向代表科技最前沿的“高峰”主动攀登。
● 未来智能领域,张江正在不断突破具身智能实体交互的极限。张江机器人谷聚焦“三脑融合”(小脑运动控制、大脑决策、云脑集群智能),突破端到端AI开源平台、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ABB机器人加速中心、上智机器人产业平台等多个科创载体构建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链支持。在这里,微创图迈®手术机器人已经完成海外首例远程泌尿外科手术,而开普勒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续航8小时,可替代1-2名人力。未来社会的样貌已可见一斑。
●未来健康领域,张江正在重构生物密码。上海张江合成生物创新中心由赵国屏院士领衔,搭建“孵化-中试-监管”一体化平台,天泽云泰全球首个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新药获批IND,正序生物突破碱基编辑底层技术。细胞与基因产业园正在建设国内领先的AAV载体生产线,致力于打造免疫细胞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孵化更多新药品。生命的奥秘在此被逐渐揭开。
● 未来空间领域,张江以硬核科技挑战人类探索边疆。御风未来公司自主研制的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M1系列,凭借复合翼设计实现全国产化突破,斩获大量订单,未来可重构城市短途空中交通;约肯机器人公司研发的轻工业级水下无人机,搭载8个电机实现每秒2米的最大运行速度,可配备机械臂、取水器等工具,已应用于水下检测、科研及水产养殖领域,为深海资源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计划2025年竣工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其超快成像能力可捕捉极端条件下的物质动态行为,为地球深部物质行为研究提供“分子电影”级观测手段。空天、深海、深地的大门正被叩响。
高科中路的“核爆”能量、三大先导产业的万亿根基、未来先导区的无限生机,共同绘就张江“1+3+1”产业矩阵的壮阔图景。南部医疗器械基地调试国产CT,北部基因岛编写生命密码,中部机器人谷演绎精密操作——这些特色鲜明的功能组团,正是张江科学规划、精准布局的生动体现,共同撑起这片创新天空。
当33年积淀与未来无限可能在此碰撞,“张江力量”正蓄势待发。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支点。依托“1+3+1”矩阵布局,张江的新征程全速启航——下一个十年,从这里迸发的中国科创之光,必将以更加璀璨的光芒,闪耀于全球科技版图的中心。张江再出发,世界正屏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