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想撤诉。”原告李某捏着申请书站在我面前,声音疲惫又透着犹豫:“证据可能不够……我自己再想想办法去把钱要回来。”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压在我心上,我知道她背后是什么:一笔沉甸甸的十万借款,承载着她已故丈夫未了的心愿,还有一场几乎磨灭她信心的诉讼。她丈夫生前借给被告王某十万元,王某承认借过钱,却亮出一笔十万元的转账记录,坚称那就是还债。
李某坚持认为,王某转的那十万,是另一笔拖欠的工程款!她有工程结算欠条,有与案外人的电话录音。但被告不认可案外人的录音,且案外人拒绝出庭作证,关键的录音有瑕疵,难以被法庭直接采信。看着自己的证据链似乎摇摇欲坠,胜诉的希望渺茫,败诉的恐惧和对漫长诉讼的疲惫,最终让她萌生了退意。“算了”,我能感受到她的无奈,“我叫证人来给我作证他也不来,现在我能拿出来的,主要就是那些微信聊天记录了。零零散散的,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算数…好多事只有我丈夫清楚,他不在了,我这心里实在没底。我想着要不还是撤诉吧,与其等一个可能输掉的判决,不如自己再去碰碰运气。”
撤诉,表面看是最简单的路。 一纸裁定,案子立刻了结,我的结案压力也能减轻。但那一刻,我心头警铃大作——事情,真这么简单吗? 我看到的不仅是她的沮丧,更深知“一撤了之”背后可能的隐患。她带着失望离开后,可能会踏上更艰难、甚至更危险的讨债之路。此刻轻率的裁定,关上的可能不仅是法律的门,更会浇灭她对公平最后的那点期盼。“不,不能撤!” 这个念头在我心里异常清晰。我放缓语气,认真地对她说,“案子还在审理阶段,现在放弃还为时过早,别这么快失去信心。”
我带领团队对案卷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更细致、更深入地梳理核查证据。突破口,最终落在了李某丈夫与王某之间那些看似平常的微信记录上。记录里,藏着关键的信息:
就在王某声称“还款”并转账十万的当天,李某丈夫的微信上,赫然显示着仍在向王某催讨这笔“欠款”的信息!
更关键的是,在“还款”转账之后的整整三个月里,李某丈夫通过微信、语音,连续数十次锲而不舍地向王某追索这十万借款! 其中一段语音,尤其揪心:“工程归工程,借下的是借下的……你借我的钱给我转过来,我在医院里,急用救命钱!”。最反常的是: 面对如此密集、直指核心的催讨,被告王某在微信记录里,竟从未对这些催款提出过异议,也从未拿出那张转账记录来反驳一句“钱早还了”!一个被反复催讨“欠款”的人,会如此沉默吗?这完全违背常理!
与此同时,李某提供的关于那十万元工程款的结算欠条,其签订流程清晰完整,逻辑自洽。抽丝剥茧之下,原本看似薄弱的证据链,逐渐变得清晰、完整、有力。
基于这些扎实的发现,我作出了两个关键决定:
1.依据《民事诉讼法》,不准予李某的撤诉申请!
2.要求李某补充完整所有催款记录,进一步夯实证据。
最终,我综合全案证据认定:王某未能有效证明其转账的十万元就是归还本案借款;相反,李某主张该笔转账系另一笔工程款,证据充分且逻辑自洽。尤其结合王某在收到密集催款后,长达数月内从未提出任何异议这一关键事实,我做出判决:支持原告李某的诉讼请求,王某应当偿还十万元借款!王某收到判决后,仍坚持认为转账的十万元是还款而不是工程款,案涉借款已经还清,并以此为理由上诉。
近日,二审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 尘埃落定之时,李某激动地给我打来电话:“法官,二审也赢了!谢谢您……真的,太感谢您当初没让我撤诉!” 这声哽咽的感谢,胜过千言万语。
手记感言
司法,从来不是冰冷的流水线。我们手中翻开的每一页卷宗,处理的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当事人沉甸甸的人生——关乎生计,关乎尊严,有时甚至是救命的指望。数字是冰冷的,但人心是温热的。
那一刻,我拦下了那份看似“省事”的撤诉申请,是因为我知道,法官的责任,不仅在于裁判个案,更在于守护那份对法治的信任。当我们在当事人想要放弃时,多一份坚持,多一层追问,多一步查明,或许就能避免一个失望的转身,守住一份对公平的信仰。这份信任,是司法最珍贵的基石,也是我们身披法袍,不懈追寻的意义所在。
编辑:赵佳欣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