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去年,首台单桩下线,现在月均能产10根。”海力风电设备科技(威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春雷介绍。
山东乳山港,一根重达1400吨的海上风电单桩整装待发,宛如“钢铁长矛”般静待出征。作为海上风力发电的“根”,它将被送至30公里外、海下30至40米的深远海域,深扎海床。
钢桩扎海,城市起势。风电崛起,乳山这座滨海小城如何乘“风”实现产业跃迁?
“早年我国风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陆地地区,但‘难消化’的问题始终存在,即本地负荷小、外送难。”唐春雷回忆,近年来,具备风力资源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开发海上风电。靠海吃风,乳山赶上了这股“新风”。
港口优势,是乳山风电产业链跃迁的底盘。作为国家一类口岸,乳山港拥有2万吨级泊位和专用发运平台,配备1500吨级龙门吊,可实现大部件就地产、就地出海,打通从厂房到风场的“最后一公里”。
过去五年,乳山推进风电产业链建设,累计引进36个重点项目,涵盖主机、塔筒、单桩、海缆、叶片等核心部件制造,逐步组建密集型产业集群。海力风电、山东豪迈、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接连落地,风电产业链从“制造端”向“服务端”延伸,全生命周期闭环初具雏形。
“上游有央企开发商,中游聚集整机、桩基、部件制造企业,下游配套海上运输、检修、智能运维等业务,努力完成闭环。”发改局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宋晶晶介绍。
产业集群成势,不仅根脉扎得深,范围也吹得远。从滩涂、潮间带到近海浅水区,再到如今离岸30公里、水深超30米的深远海区域,中国风电也正驶向全球领先技术“无人区”。
“我算是见证了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历史。以前我们是跟着欧美学,现在很多领域开始领跑全球。”唐春雷骄傲地说。
“目前在远景能源有限公司,陆上、海上所有风机都已经实现国产化。”远景能源风机产品线总经理黄虎介绍,“在Model Z Pro海上首台样机的设计中,远景采用自研整机载荷仿真设计软件ENFAST,成功论证在复杂水域场景下整机基础载荷可降低15%。”
从整机国产化到系统集成创新,从核心软件到结构设计,中国风电正逐步突破传统范式。
截至目前,山东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25亿千瓦,占比超过51%;风电装机2669万千瓦,居全国第五,风电利用率达9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乳山之势,并非一地之变,而是中国风电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切面。
2024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接近80吉瓦,占全球增量约七成,累计装机超520吉瓦。中国风电正在从“高速度”迈向“高质量”,并持续刷新整机容量、系统效率等技术指标。
大洋之上,锚定未来之力。乳山风电崛起的故事是一场围绕“风”的产业跃迁,更是新质生产力在绿色能源领域落地生根的标记。(赵晨 顾玉雪 乔姝 郑昕桥 庄润泽)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