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虹桥飞架,一条条城市快速路、高速路四通八达;地下,“蛟龙”遁地,一座座隧道犹如地下“动脉”,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从奥运核心区的大屯路隧道、慧忠路隧道,到广渠路东延工程运通隧道,再到今年4月开通的“地下东六环”……多年来,北京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隧道工程,打造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升级的隧道建设技术,充满高科技的设备应用,在为城市交通提速的同时,也让地下“蛟龙”更安全地为城市服务。
大屯路隧道。
大屯路隧道、慧忠路隧道
两条“地下动脉” 构筑北部立体交通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色如画,地下也别有洞天。在距离鸟巢不远处,大屯路隧道、慧忠路隧道犹如两条“地下动脉”,共同构筑起连接城市北部区域的交通骨架。
“这两条地下隧道,都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场周边的核心地下交通工程,不仅是缓解北四环交通压力的关键设施,更是与奥运地下环线隧道的有机联动,成为地下交通网络的核心节点。”北京城养中心道路养护管理科正高级工程师颜鹏程介绍,将周边主要交通流引向这两座隧道,使得地面上的奥运核心园区整体景观风貌得以保留。
大屯路隧道全长1840米,采用钢筋砼框架结构,净空4.5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可以高效地承载繁忙车流。慧忠路横穿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地下隧道长1753米,为了躲避鸟巢的地下系统,隧道设计了一个弧度,是呈曲线型的交通走廊。
大屯路隧道有效分流了北四环的过境车流,其直线段设计缩短了北苑路与京藏高速的通行距离,高峰时段可减少地面拥堵。慧忠路隧道则通过曲线段优化,缓解了北辰路沿线的交通压力,配合奥运地下环线,形成了立体疏解模式。慧忠路西侧连接安翔北路、成府路,向东可穿过亚北地区,跨越京承高速,延伸到望京地区。
慧忠路隧道在国家游泳中心北侧开设“天窗”。
慧忠路隧道曲线设计为“鸟巢”地下结构留出空间。
亮点
隧道开天窗引入自然风
“在运行十余年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先后于2022年、2023年组织对这两条隧道实施了大修工程,对各类机电设备和消防系统进行了更新,极大地改善了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同时也提高了城市隧道运维保障服务的韧性。”颜鹏程介绍,如今,这两座隧道仍在持续发挥作用,它们与奥运地下环线共同构成的地下交通网络,为超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两座隧道均配备了完善的机电系统,供配电、通风、照明、监控及消防设施构成了基础保障体系。大屯路隧道为了取得良好的通风效果,在隧道“头顶”的绿化带内开设了天窗,引入自然风,减少了射流风机的使用,3处天窗使通风用电的费用节省了65%。
运通隧道
最长城市隧道 下穿通州主城区
对于常在中心城区与通州之间往来的市民来说,运通隧道一定不陌生。运通隧道作为广渠路东延工程的地下道路,全线下穿通州城区,规划设计为城市快速路,全长6.57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双向六车道,是连接中心城区与副中心的重要通道,也是北京最长的城市隧道。
“运通隧道建成前,中心城区与通州区六环外区域市民大多通过广渠路、京通快速路、京哈高速等地面道路通勤,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等情况。”通州公路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运通隧道于2021年1月20日建成通车,当年日均通行量就达到3万余辆。2025年,运通隧道日均通行量约5.4万辆。据测算,驾车通过运通隧道全程只需约6分钟,相较于走其他道路进出城区,平均节省10至15分钟。
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直接关系隧道安全与通行效率。以往隧道应急处置站点因距离远,遇到突发事件时,从接到通知到抵达现场至少需要20分钟,极易错过最佳处置时机。通州公路分局经过深入研究,充分借鉴南方隧道管理经验,在隧道两侧入口处增设应急值守站,配备抢险人员车辆24小时待命,提升了应急响应速度。
破题
智能调光破解“黑白洞”
广渠路运通隧道下穿通州主城区,减少地面道路拥堵。
与早年建成的隧道相比,运通隧道开始应用一系列创新技术。记者了解到,运通隧道是本市第一个设置空气净化系统的城市隧道,空气净化系统集合了初效过滤段、静电过滤段、NO2气体过滤段,同时配备了清洗系统、水处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PLC控制系统、高压冷却系统,保证隧道出口排放出的气体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同时,隧道进出口路段铺设了融冰雪路面,在沥青面层中加入相变材料,下雪后可以放出热量,减少道路结冰积雪的情况发生,保障行车安全。
运通隧道通车后,因出入口段照明内、外亮度差异过大,极易形成“黑白洞”效应,严重影响驾驶员视觉感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州公路分局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深入研究,为运通隧道制定科学调光方案,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隧道出入口亮度自动感应调节,显著降低“黑白洞”现象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为过往车辆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
东六环隧道
“地下环路” 打造空间利用样板
今年4月20日,历时五年半建设的“地下东六环”通车。一条长约9.2公里的隧道,让东六环完成非凡“入地”。
东六环(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改造路段,是连通顺义、大兴、亦庄及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的重要通道,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构建本市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东六环改造工程全长约16.3公里,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设计时速80公里,由此前的双向四车道加宽至六车道,分为地面加宽段和入地改造段,其中路基加宽段长约7.1公里,隧道段长约9.2公里。在隧道段中,盾构段长约7.37公里,是目前国内最长的盾构高速公路隧道。
东六环隧道每个方向都比老六环路增加了一条车道,车流承载能力大大提升。监测数据显示,“地下东六环”通车后,4月21日至6月20日,隧道日均交通量6.8万辆次。其中,“五一”小长假日均交通量8.5万辆次,“端午”小长假日均交通量6.7万辆次。
随着东六环入地,城市副中心十余条规划道路、多条现状道路将实现东西向贯通。地面规划的“高线公园”,将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地下环路”的诞生,为城市空间有效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一座空间布局更加立体的超大城市正向我们走来。
攻坚
下穿12条道路11条轨道3条河
在疲劳唤醒系统蓝色氛围灯的映衬下,东六环隧道下穿副中心枢纽段显得有些梦幻。“这里是隧道最深处,我们头顶上方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副中心交通枢纽。枢纽底部的抗拔桩,也就是枢纽在地下的‘根’,距离隧道管片外沿只有3米!”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步建设施工的两项工程,谁都不能“扰动”对方丝毫,建设难度极大。
而下穿副中心枢纽,仅是“地下东六环”过关斩将的其中一关。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空间环境复杂,隧道连续下穿通燕高速、运潮减河、通胡路、京秦铁路、北京地铁6号线、广渠路、北运河、滨河路、京津公路……与12条道路、11条轨道、3条河道相交,涉及风险源共计99处!
为确保东六环隧道安全开通,运营企业高效运用东六环隧道智慧化综合管控平台,对行车数据进行精细化查询管理,结合隧道全覆盖视频,实现隧道内车辆全线动态跟踪。
盘点
本市共有城市、公路隧道193座
目前,北京市共有城市、公路隧道193座,总里程225.1公里。其中,城市隧道主要采取交通、生产、民生等设施一体化建设模式,运输、供气、供电、通信、给排水多种功能叠加,构成首都地下城市生命线。
截至目前,市交通委管理的城市隧道共6座,分别为位于朝阳区的大屯路隧道和慧忠路隧道,位于丰台区的羊圈头隧道和簸箕沟隧道,位于通州区的运通隧道和运河东大街隧道。
围绕隧道安全,市交通委、消防救援总队建立联勤联动机制,联合公安、应急、卫健、水务等部门,打造“一点报警、多点响应联动联战、高效处置”的救援平台,为隧道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延伸阅读
公路隧道亮点多
京蔚高速小龙门隧道设置疲劳唤醒区,通过灯光和彩绘缓解驾驶疲劳。
京蔚高速小龙门隧道
“蓝天白云”唤醒疲劳驾驶
全长6.4公里的小龙门隧道,是京蔚高速北京段最西端的隧道,北京市与河北省的省界从隧道穿过。2024年10月,北京与河北两地的建设者在小龙门隧道内成功“握手”,打通了京蔚高速“最后一公里”。为了防止司机开车打盹儿,隧道双方向都设计了疲劳唤醒区,隧道墙壁绘制不同的图画,隧道顶部也绘制了蓝天白云图案,通过灯光和喷漆的变化,减缓司机长时间在隧道驾驶的疲劳。
京礼高速松山特长隧道
“水帘洞”里掘隧道
松山特长隧道是京礼高速(延崇段)重点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长9.2公里,由北京市和河北省共建,其中北京段长4.6公里。松山特长隧道工程具有单端掘进长、地质情况复杂、工期紧、涌水量大等难点,掘进过程中围岩变化频繁,施工过程中突泥、涌水现象经常发生,被技术人员形容为“在‘水帘洞’里掘隧道”。松山隧道全体建设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成功处置地质复杂段落。
京蔚高速公路安家庄隧道。
京蔚高速安家庄隧道
“豆腐渣”里打出安全硬通道
京蔚高速安家庄隧道分左右两幅,左线全长1851米,右线1856米,断面宽度为16米。隧道不仅位于山腰处,围岩条件也很差,一半都是Ⅳ、Ⅴ级围岩,承载力稳定性差,非常容易塌,局部围岩破碎地段像是在豆腐渣里打洞一样。在围岩等级频繁变化的地段,施工单位频繁变换施工工艺、开挖方法,打出一条坚固、安全的硬通道。
本报记者 孙宏阳 文
邓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