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淮南网)
转自:淮南网
(记者 张雪峰)据市气象资料显示,上周淮南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24.2℃(7月19日),最高气温37.7℃(7月16日),一周无降水量。
7月22日迎来“大暑”节气,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逸周书》曰:“土润溽暑(溽暑,指潮湿而闷热)。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季风气候表现为雨热同期,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间,农作物生长也最快。“大暑不暑,五谷不鼓。”是说大暑期间不够炎热,粮食作物的籽粒就不饱满。较高的温度能加快光合作用中酶的活性,让叶片更高效地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出更多的有机物,像淀粉、蛋白质等。而且高温能刺激作物分生组织的活动,加快叶片展开、茎秆伸长和根系生长的速度。同时,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而上周日即7月20日开始“入伏”,今年的“三伏”是近十年来首个短版“三伏”,“三伏”的时间看似压缩了,但从前期我们经历了这几场高温过程来看,这热度可是一点儿都没“缩水”。
据市气象台预报,7月25日前我市以多云天气为主,午后易出现分散性阵雨或雷雨,最高气温36℃左右;26日—27日全市有一次雷阵雨天气,最高气温略有下降。
具体预报如下:
7月22日,多云转阴,27——36℃;7月23日,多云转晴,26——35℃;7月24日,晴到多云,27——36℃;7月25日,晴,25——36℃;
7月26日,雷阵雨,26——34℃;7月27日,雷阵雨,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