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轨:河西走廊乱世王者
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引发的天下动荡中,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张轨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在河西走廊建立起稳定的割据政权,不仅为中原流民提供避难之所,更奠定了前凉政权的百年基业,深刻改写了中国西北历史的发展轨迹,其功绩在乱世中熠熠生辉。
张轨(254年-314年),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张氏一族世代以儒学传家,张轨年少时已熟读《春秋》《尚书》等儒家经典,对其微言大义有深刻理解。后又拜著名学者、同郡皇甫谧为师,隐居女几山废寝忘食发奋苦读,才学和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青年时踏入仕途,初任太子舍人,获得太子赏识与同僚认可,此后迁任散骑常侍、征西军司。他身处西晋王朝权力中心,目睹了皇室成员为争夺皇位,展开激烈的权力倾轧,政治腐败之风盛行,官员们结党营私、卖官鬻爵之事屡见不鲜,敏锐察觉到西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天下即将陷入大乱。为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抱负,他主动向朝廷请求出任凉州刺史,希望能够在西北边陲这片广袤之地,开辟一方安定之所。
公元301年,西晋朝廷任命张轨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彼时的河西走廊,外有鲜卑族若罗拔能部凭借其强悍的骑兵,不断侵扰边境,烧杀抢掠,百姓的家园被焚毁,财物被掠夺,许多人失去亲人,流离失所,内有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不听从朝廷号令,政令难以在全境推行,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张轨深知想要稳定局势,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他深入民间,挑选身强力壮、忠诚可靠的当地汉族子弟,经过严格的选拔与训练,组建起一支由5000精锐组成的凉州军。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为士兵配备精良的铠甲与兵器,其中包括坚固的铁铠、锋利的环首刀以及射程较远的劲弩等。张轨摒弃被动防御的策略,采取主动出击。304年他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凉州军与鲜卑若罗拔能部在姑臧(今甘肃武威)以北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他仔细研究地形与敌军的特点,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采用两翼包抄战术,命令一部分军队佯装败退,引诱敌军深入预设的包围圈后,埋伏在两翼的凉州军突然杀出。经过一番激烈拼杀,凉州军大破鲜卑军,斩杀若罗拔能,极大地鼓舞了凉州军民的士气。这场辉煌的胜利,张轨的军队俘虏部众10万余人,缴获牛羊20余万头,不仅让周边少数民族势力大为震慑,更使河西边境得以安宁数十年,为当地百姓创造了稳定的生活环境。
在政治治理方面,张轨推行“严赏罚、明法度”的政策。他深知吏治清明是地方稳定发展的关键,雷厉风行地整顿吏治,果断淘汰了30余名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的官员,将他们撤职查办,以儆效尤。同时广纳贤才,在当地选拔12名贤能之士担任郡县要职,为凉州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他视农业为国家根本,在姑臧城周边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经过数月努力,建成了长达150里的永备渠,可以灌溉农田5万余顷,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史载“岁谷丰登,百姓乐业”,百姓们的生活日益富足。
张轨重视文化教育,在姑臧城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设立官学,不惜重金聘请著名学者如刘昞、宋纤等担任教授,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家的聪慧少年,都有机会进入官学学习。不仅传授儒家经典,还开设天文、地理、历法等专业课程,培养了大量精通多领域知识的专业人才。凉州官学鼎盛时期有学生3000余人,藏书达2万余卷。这些人才在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河西地区成为当时北方的文化高地。
面对动荡局势,张轨始终坚守对朝廷的忠诚,即便身处遥远的河西走廊,他也时刻心系朝廷安危。305年洛阳遭受战乱蹂躏,物资极度匮乏,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他立即派参军杜勋向朝廷进贡战马500匹、牛羊3000头以及大量丝绸珍宝,缓解了燃眉之急。311年,匈奴汉国军队兵临洛阳城下,将洛阳城围得水泄不通,城内军民陷入绝境。张轨又果断派部将北宫纯率领3000精锐,日夜兼程驰援洛阳。北宫纯精心挑选500骑兵,趁夜色悄悄接近匈奴大营发起突袭,犹如神兵天降,匈奴军队顿时陷入混乱。这场突袭迫使匈奴军队暂时后撤,为洛阳军民争取到宝贵的喘息时间,也展现了张轨军队的英勇善战与忠诚担当。虽然西晋最终在316年灭亡,但张轨及其后继者始终坚守着对晋室的忠诚,沿用晋愍帝的“建兴”年号长达62年,以晋室正统自居。在北方大地,众多割据势力纷纷自立,改元称帝,而张氏家族在河西却始终高举晋室旗帜,这不仅是一种政治姿态,更是对华夏文明正统的坚守,成为北方地区延续华夏文明的重要力量。
在张轨的苦心经营下,河西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相对独立且稳定的政治实体。他以姑臧为中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统治体系,下辖武威、张掖、酒泉等8郡。在他的治理下,河西地区的人口从最初的不足10万户增长到西晋灭亡时的20余万户。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日益繁荣,商业活动频繁,街道上车水马龙,店铺林立,来自各地的商人汇聚于此,交易着丝绸、茶叶、马匹等各种商品。
张氏家族在河西的统治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支持,百姓们安居乐业,对张轨感恩戴德,史称“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314年,张轨因病卧床不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遗言:“吾无德于人,今疾病弥留,殆将命也。文武将佐咸当弘尽忠规,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素棺薄葬,无藏金玉。”他的遗言体现了他一生心系百姓、忠诚报国的高尚情怀。其子张寔继承其位,牢记父亲教诲,继续推行张轨的政策,励精图治。317年,张寔正式建立前凉政权。此后的76年间,前凉政权在张氏家族统治下,积极发展经济,与周边地区开展贸易往来,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河西地区文化中心的地位,加强军事建设,抵御外敌入侵,保持了河西地区的长期稳定,成为十六国时期存续时间最长的割据政权之一。
安杰
责任编辑:任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