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图为市民参观唐山工运史馆。本报记者 徐慧 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唐山工运史馆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近日,记者走进唐山工运史馆,探寻唐山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历程。
这座位于唐山职工服务中心6至7层的展馆,以1336平方米的空间、293米的展线,串联起唐山工人阶级百年奋斗的壮阔史诗。自2020年建成以来,已接待159批次2500名参观者,2023年更被命名为“河北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唐山“五种精神”的重要阵地。
唐山市总工会宣教部工作人员介绍,唐山工运史馆以时间为轴,分为特别能战斗、当好主人翁、抗震挑大梁、改革担重任、创新主力军、双战立新功六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唐山工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工人运动,以及工人阶级在各个历史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工运史馆不是简单的历史陈列,而是鲜活的‘精神课堂’。”工作人员说,展馆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唐山工人阶级的初心使命。“从李大钊播撒革命火种,到抗震救灾中工人阶级‘挑大梁’,再到新时代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大钊精神、特别能战斗精神、抗震精神等唐山‘五种精神’的力量。”
在“特别能战斗”展区,记录了1878年-1948年期间唐山工人运动的发展。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的革命思想为唐山工人运动注入了强大动力。1921-1923年全国工运第一次高潮时期,唐山五矿同盟大罢工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的最高峰”,毛主席评价唐山工人“他们特别能战斗”,这一精神也贯穿了唐山工人阶级的奋斗史。
“当好主人翁”部分展示了1948年12月至唐山大地震前夕,唐山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从唐山机车车辆厂工人修复机车庆祝解放,到沙石峪“愚公精神”开花结果;从唐山陶瓷进京展览,到开滦煤矿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再到我国第一个综合机械化采煤作业线在唐山矿试验成功,唐山工人阶级为共和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1976年唐山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灾难,但唐山工人阶级以顽强意志投身抗震救灾、复工复产。在“抗震挑大梁”展区,观众可以看到震后10天生产出第一车抗震煤、28天炼出第一炉志气钢等奇迹,生动诠释了唐山工人阶级“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山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改革担重任”。乘着改革开放春风,他们支持、参与和推动改革,加快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唐山港的通航,结束了唐山没有出海口的历史,开启了城市发展新篇章。在此期间,唐山市总工会和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发展,重视职工队伍建设,培养出一大批劳动模范。
2010年-2019年,唐山工人阶级成为“创新主力军”。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和基层技术比武推动科技创新,全市建立230个标准化创新工作室,打造了以郑久强、张雪松等为领军人物的创新团队。2011年,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职工自主创新研制的CRH380BL高速动车组创造“中华第一速”,彰显了唐山工人的创新实力。
“双战立新功”展区聚焦2020年以来,唐山工人阶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中国首列时速350公里货运动车组在中车唐山公司下线,展现了唐山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突破;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7家创新工作室联盟、5家国家级创新工作室、115家省级创新工作室、860家市级创新工作室;唐山市各级工会组织围绕省市委决策部署,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在四届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团体成绩均居全省首位。
唐山工运史馆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史资料,生动再现了唐山百年工运史。它不仅是一部工人阶级的奋斗史,更是唐山城市发展的生动缩影。
面对新时代“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我们通过丰富的图片、史料和实物,再现工人阶级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贡献。比如展柜里的工会会员卡,记录着我们服务106万会员的普惠实践;创新工作室的成果展示,彰显着新时代工人的创新活力。这些都在告诉大家:工人阶级始终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军。”展馆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市总工会还依托展馆开展“沉浸式”教育,结合劳动竞赛、技能培训等活动,让工运精神融入职工日常。工作人员说,未来将继续发挥展馆的教育功能,让广大职工群众身临其境感受唐山工运发展历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激励他们在“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征程中担当作为,为挑起经济大市挑大梁责任使命贡献更大力量。
上一篇:暨南大学,太宝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