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二十世纪初,曾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大地已无唐代木构建筑,欲睹唐风,须往京都、奈良。然而,1937年7月5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先生于五台山麓发现的佛光寺,以其雄健的唐风一举击碎了这一妄言。“地上文物看山西”,这片厚土之上,珍藏着中国仅存的三座半唐构遗珍,更分布着全国八成以上的元代及以前木构古建,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数量,傲居华夏前列。
七月,我们循着梁林二位先生当年探寻的足迹,踏上了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黄土地。研学首站,便是大同云冈石窟。最令人难忘的,是第20窟的那尊露天大佛——释迦牟尼坐像。佛像体态雄健,线条浑圆流畅,衣纹褶皱的处理精妙入微,于庄严肃穆中透出非凡的灵动。
告别云冈,我们前往恒山脚下的悬空寺。远望悬空寺,仅凭数根纤细的木柱支撑起峭壁上的重重殿阁,其险峻令诗仙李白也惊叹不已,挥毫留下“壮观”二字。他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千古绝唱,正是为此奇景而发。
应县木塔带来的是另一种震撼。整座巨塔不用一颗铁钉,全赖榫卯精密咬合,如人的骨骼般坚韧。它历经战火硝烟与大地震颤却屹立不倒,堪称奇迹。
返程时,我们仍沉浸在震撼里,七嘴八舌争论此行最难忘的发现。那沉默的木塔,那微笑的石佛,那巧夺天工的斗栱,它们不仅是冰冷的历史证物,更像是撑起我们巍峨文化天空的铮铮骨骼。我们仿佛能触碰到那些早已远去的手掌的温度,感受到那些深埋于黄土之下的智慧与心跳。
文物终会老去,然而守护者每一次倾心的维护,后人每一次虔诚的致敬,都曾让那古老的文明获得一刹那的永恒呼吸——那呼吸中,回荡着我们与过往千年的对话,也蕴藏着我们为未来存留的、永不熄灭的灯火。燕子年年归来,寻觅旧日巢垒;人心深处,又何尝不在追寻那精神的原乡?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八(14)班黎昕宇
指导老师: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