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胡杨
上半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接近31万亿元大关,且未出现明显季节性下降,体现出理财产品在存款收益率下行背景下的竞争力。下半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出现一些新气象——浮动费率制产品正式面世、部分“固收+期权”类产品受益于金价走势取得良好业绩……与此同时,个别理财产品募集失败则从侧面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银行及理财公司仍需修炼内功,围绕产品创新、投资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进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浮动管理费率产品面世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30.97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3.4%。上半年,“存款搬家”效应下,理财产品承接低风险偏好资金流入,季度末资金在理财产品和银行存款之间存在的“跷跷板”现象有所弱化,使得理财存续规模稳定在31万亿元左右,未受季节性因素扰动影响。
进入下半年,银行理财继续“乘胜追击”,力图通过创新举措吸引更广泛的风险偏好资金流入,迎合更多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例如,部分机构推出浮动费率理财产品,实行管理费率与产品业绩挂钩模式,通过与客户利益更深度地绑定,倒逼自身注重业绩维持与风险控制。拿“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68期”来说,这是招银理财推出的含权类3年封闭混合类理财产品,这款PR3(中等风险)产品主要投资于存款、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设置每年0.25%的固定管理费率,显著低于同系列产品0.4%至0.6%的常规管理费率,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管理费率分档计提,计提管理费率与产品业绩挂钩。具体来说,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超过4%,在每年0.25%固定管理费率的基础上,或计提每年不超过0.25%的管理费率,管理费合计不超过0.5%;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在1.5%到4%区间,或计提每年不超过0.15%的管理费率,管理费合计不超过0.4%。
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翘楚指出,浮动管理费的设计使得投资者的费用支出相对更加合理。浮动管理费模式下,投资者的支出与产品业绩直接挂钩,业绩不佳时管理费减少,减轻了投资者在产品表现不理想时的成本支出。反过来,管理人也可以更加关注产品的收益表现,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体验。管理费与业绩绑定后,银行理财公司的收益与投资者利益更一致,管理人会更关注产品的业绩表现,并通过优化投资策略提升产品收益,进而有效改善投资者投资体验,形成管理人履职效能与投资者回报诉求的正向协同。
结构性产品收益亮眼
在张翘楚看来,浮动管理费机制的引入,将促使理财公司更加注重产品的业绩表现和风险控制,推动整个理财行业朝着更加规范、透明、健康的方向发展。由于浮动管理费相对更适合权益类、混合类产品,这有助于推动理财公司加强权益市场方面投研团队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除通过费率变革倒逼修炼内功外,探索多资产配置进而创造超额收益,也是理财行业公认的制胜之道。从近几个月的数据来看,体现多资产策略的“固收+期权”理财表现较为亮眼,据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南财理财通统计,黄金自动触发策略、美债收益率自动触发策略等产品收益理想。以光大理财“阳光青睿跃乐享29期(黄金自动触发策略)Q”为例,该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存单、货币市场工具等固定收益资产,衍生品部分综合考虑标的指数的估值水平和波动水平,结合期权价格,选择挂钩SGE黄金9999(AU9999.SGE)的场外衍生品。
由于黄金资产表现优异,达到触发价格,该产品已提前到期。这类结构性产品也是近期触及敲出事件的主角之一,“触及敲出事件”是指这类产品挂钩的场外衍生品达到预先设定的触发条件后自动敲出,提前终止合约。若提前敲出,投资者可较快收回本金及约定收益,缩短资金占用时间。
产品募集折射机构竞争力
尽管策略创新与配置转型正在为理财机构打开新的增长点,但要注意的是,市场上仍存在个别产品募集不理想的情况,理财公司应提高敏锐度,尽可能优化产品设计与资产配置,迎合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
例如,华夏银行官网近日公告称,“华夏理财悦安封闭式理财产品199号”因募集总金额未达到产品说明书约定的发行规模下限,产品不成立。通过华夏银行或华夏理财购买产品的,资金将于原定成立日(2025年6月25日)后两个工作日内开始退还,退回华夏银行或华夏理财客户的理财签约账户(原定成立日至资金到账日之间不计利息);通过其他代销机构购买的,资金退回的具体到账账户、到账日及到账时间以代销机构划付规定为准。
稍早之前,华夏理财另一款产品也曾出现募集失败的情况。有分析人士指出,理财产品募集不理想,背后原因比较多元,一般来说,在市场较为极端,市场情绪特别低落时,发行环境非常差的情况下会出现发行失败;发行机构之前批量布局的一些产品,市场一旦发生变化,产品销售也可能会出现困难;由于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产品类型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商品及衍生品类理财产品,产品设计较为复杂,普通投资者对其了解甚少,因而较为谨慎;最后,已成立类似产品的收益情况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进而决定其投资决策。
随着投资者的投资水平逐步提升,理财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投资者更为理性,理财产品募集情况也成为一张“晴雨表”,折射出理财机构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