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张璐
本报讯 “从6月开始,全省毒蘑菇中毒报告病例数显著增长,目前我市也有2起毒蘑菇中毒病例的报告。”近日,湖州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科科长刘光涛提醒,夏天是野生菌生长旺季,也是误食毒蘑菇的高发期,今年梅雨季一过,各种菌类也进入了生长旺盛期,建议市民对于野生蘑菇,做到不采、不购买、不食用。
据介绍,这2起中毒病例都是因为对野蘑菇认知不清、心存侥幸引起,所幸救治及时没有造成悲剧。
刘光涛表示,很多市民都对毒蘑菇的认知有误区,比如只有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其实,蘑菇的颜色和毒性并没有直接关系。“有人会把蘑菇跟大蒜、大米或银器等一起煮,认为颜色没变就没毒。”他提到,可是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颜色并不会变黑。
“还有很多老年人觉得野生的蘑菇新鲜、营养,只要处理好,像是高温多煮一会儿就没毒了。”他表示,高温蒸煮确实可以去除一些特定物种的毒性。但总有例外,比如说像一些剧毒鹅膏菌,鹅膏毒肽成分非常稳定,即便高温蒸煮也没办法破坏它的毒素,煮熟后人类食用还是会中毒。还有现在很火的“见手青”(一种菌菇类),如果没有加工经验,不仅不会成为美食,人误食还会引起致幻。
他提醒,一旦误食毒蘑菇,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催吐,但一定要确保自身安全。同时尽量保存好剩余的蘑菇样本,以便医生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