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不久前,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名单公布,刘庆瑔家庭榜上有名。这个来自贵安新区马场镇的家庭,凭借良好家风所传递的向上家庭价值观,展现出根植乡土的文明底色。
几十年来,刘庆瑔家庭始终坚守着两句凝练的家风家教格言:以“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严格律己,宽厚待人”为处世准则,彰显着对事业与品德的执着;以“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心态平衡”规范生活,传递出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他们的故事,承载着家国情怀,彰显着文明家风,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扎根“三线” 奉献青春
上世纪60年代,响应党中央建设“大三线”的号召,刘庆瑔、孙雪征夫妻告别故乡沈阳,来到贵州大山深处,投身“三线”建设中。
刘庆瑔在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工作中,主要负责叶片震动疲劳、叶片制造技术、发动机失效分析等关键领域。在没有先进设备和充足资料的情况下,他和同事在简陋的车间和实验室里忙碌,反复试验、仔细分析,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多年来,刘庆瑔先后参与几十种叶片的研制生产,主持60多项课题研究。他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回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失效分析专家”称号,为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刘庆瑔背后,妻子孙雪征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孙雪征在原新艺机械厂冶金处金相室任职,但她深知丈夫事业的重要性。每当刘庆瑔为课题研究忙得不可开交时,孙雪征总是毫无怨言地操持家里的一切,从日常柴米油盐,到孩子教育成长,她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那个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心里都明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看到他为了航空事业那么拼命,我就想着,我一定要把家里照顾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只要能为国家作贡献,再苦再累都值得。”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孙雪征仍十分感慨。
退休不休 薪火相传
2001年,本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刘庆瑔,接受组织的返聘,投身新机研制和技术图书编写等工作。2013年,在多次谢绝返聘后,“不想再给组织添麻烦”的他,只向组织申请了一间办公室和一部电话,专为单位科研人员解疑答惑。
“趁着自己的头脑还清醒,思路还清晰,我要把知识、技术和积累的经验传承下去,给大家做个参考,让更多年轻科研人员在产品研制道路上少走弯路。”如今90岁的刘庆瑔说,他每天早上8点到办公室,能电话沟通的问题就电话里解答,需要当面聊的就请他们来办公室,确实需要去现场的,就到现场查看。
退休后的这些年里,刘庆瑔整编出版了多部技术著作。其中,《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叶片制造技术及失效分析》一书,凝聚了他8年的心血——3000多页手稿、80余万字、1550余张图表……每一个数字、每一张图表都饱含着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曾评价:“如果没有像刘庆瑔这样既有实践又甘于做无名英雄的科技人员的帮助,很多研究工作将是徒劳的!”
除了编写著作,身为“银发讲师团”成员的刘庆瑔,还经常走进校园、企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后辈。他讲“三线”建设时的筚路蓝缕,讲科研路上的攻坚克难,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揉进一个个鲜活故事里,让年轻一代真切触摸到老一辈建设者的赤子之心,点燃他们为祖国发展拼搏的热忱。
“我总把学生当成自家孩子来教导,认为高尚的道德品质比什么都重要。”刘庆瑔常说,“做人先要自尊自爱,心里得装着对祖国的奉献。”对于学生的教导,他不止是口头上的说教,更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常带学生走出校园,到科研现场去看细节、悟方法,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科研的魅力。
这份对事业的执着、对后辈的热忱,早已融入刘庆瑔与妻子孙雪征的家风家教中。他们常以“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告诫孩子,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言传身教,让“敬业奉献、向上向善”的家风,在日常点滴中浸润后代,成为家庭最珍贵的传承。
家风传承 各展宏图
在刘庆瑔和孙雪征的言传身教下,三个儿子茁壮成长,传承了父母的优秀品质和家国情怀。他们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发光发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长子刘鹏在北京自主创业,从事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他秉持着父母脚踏实地、勇于拼搏的精神,在竞争激烈的创业路上不断探索;次子刘伟传承了“三线精神”,选择留在大山深处,担任贵安新区新艺学校党支部书记,为航空事业培养后备力量;小儿子刘廷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毕业后选择进入海洋卫星研究院,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海洋卫星研究工作中,为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谈及对孩子的教育,孙雪征坚持“以和为贵”:“教他们不惹事、爱学习,遇事要学会忍让,把心思放在正道上。”而刘庆瑔即便工作再忙,每晚也会挤出时间轮流指导孩子课业,从不打骂孩子,只讲道理。他还总把翻得卷了边的《青年修养十二讲》递给孩子们:“这本书你们要多看,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准则,里面都写透了。”这本书,他不仅推荐给孩子,还分享给邻居:“年轻人多读书,心里就有数了。”
此外,老两口的热心肠在邻里间是出了名的。谁家孩子考学、填志愿,他们帮着分析专业;邻里有矛盾,他们上门调解,渐渐成了大家信赖的“知心人”,晚辈们总是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刘总”“孙姨”。
十几年前搬家时,老两口本没声张,可当天一早,邻居们却自发赶来,搬箱子、抬家具,忙前忙后。刘庆瑔至今想起仍眼眶发热:“那会儿才真切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你对人真心,人就对你实意,这邻里情分,比啥都金贵。”
提到此次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刘庆瑔说:“这份荣誉对我们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往后会继续以家庭为阵地,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把好家风传下去,把邻里情处得更热乎,带头让‘一家有事百家忙’的暖心事越来越多,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让文明之花在更多家庭绽放。”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雪梅
(《文明家风润心田 家国情怀代代传》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