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12个小区周末夜晚迎来陌生人,只为一种国家保护动物
创始人
2025-07-22 07:02:55
0

(来源:上观新闻)

晚上八点多,佘山九里小区昏暗的路上,彭晓突然接到同为志愿者的妈妈的电话:“我看到一只!在熊猫雕塑旁边!”

激动的她立刻奔向发现点位,十几米外的草坪上,一双绿色的眼眸闪现,回应手电筒的照射。

黑色“眼罩”、嘴两边尖尖的毛、有些“发福”的肚子……这些特征告诉彭晓,连续两个周末的苦苦寻觅终于“不负有心人”。

过去两个周末,上海112个小区陆续发生了类似一幕,300多位全国志愿者随机组队,在此前调查发现有貉分布的小区里探寻它们的踪迹、询问居民的看法,圆满完成了上海第四次“貉口普查”。

貉有没有失控?

历史上,分布于上海的哺乳动物物种组成丰富,包括小灵猫、貉、獐、豹猫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黄鼬、狗獾、东北刺猬、华南兔、赤腹松鼠等其他物种。

然而,城市快速发展,城区与郊野的边界逐渐模糊,使很多野生动物原有的自然栖息地不复存在。于是,一种被称为“野生动物进城”的现象出现了。

并非所有“原住民”都能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与人同住“屋檐”下,“皮实”“懂变通”是必要特质。貉就是上海“野生动物进城”最典型的案例,它们逐步适应了城市环境,渴了喝小区景观河、喷泉池的水,饿了更是荤素不忌,小区绿化带里的嫩叶、种子、果实,居民种的菜,还有猫粮、湿垃圾都吃,顽强地在上百个小区扎根。

新“邻居”不请自来,如果只是几只倒还好,一旦数量爆发性增长,生存空间频繁交集,野生动物与人的矛盾、冲突难以避免。如何未雨绸缪,科学合理地对待、处理“野生动物进城”问题,有足够的认知是基础。

2019年,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联合发起了“貉以为家”项目,并在2022年启动“貉口普查”,这是我国第一个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学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调查活动。

“貉口普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解答公众关切:貉有没有失控?

第三次“貉口普查”给大家吃了“定心丸”:98个有貉小区貉的平均密度为0.44只/公顷,志愿者实地样线调查中遇到貉的平均值为1.06只/公里样线,这两个数据和2023年近似,均显著低于2022年的1.08只/公顷、2.8只/公里样线,分别降低59.3%、62.5%。

这说明社区环境中貉局部密度过高的情况得到改善。“而且是在调查范围扩大且集中在有貉社区的前提下,貉的平均密度保持稳定,调查中遇到貉的平均值甚至达到历年最低。”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放认为,貉减少了对于人类的主动接近,潜在的与人冲突风险进一步降低。

图表来源: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貉在夜色中翻找垃圾。 武亦乾摄

让“自然之手”接管

“公民科学很可能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可持续性且有效的野生貉调查方式。过去小团队数个月才能完成的调查在数百人的努力下,只花两个周末的晚上就能完成。”王放表示,前两次“貉口普查”志愿者的环保意识之强、科学素养之高、参与调查的尽责与高效都深深震撼到他,更坚定了将该项目持续下去的信心。

从第三次“貉口普查”开始,“貉口普查”尝试解决更深入的问题:通过持续监测一些有貉分布的社区,探寻貉密度及行为变化背后的原因。

“四朝元老”彭晓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前两次更像是扫盲,看看从来没见过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两次就想更深入地了解它们。”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表示,经过前两次调查,对全市貉分布情况有了大致认知,但受限于调查对象、时间不连续等因素,近年来上海野生貉的种群数量、分布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仍是未解之谜,后两次“貉口普查”的调查对象基本都是已知有野生貉分布的区域,通过对比往年调查数据,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十几个小区走访下来,彭晓觉得附近有藏身的建筑沉降缝和用来隐蔽移动的绿化带、河岸,以及周边有商业街或较多的饭店、垃圾桶和水源,是貉选择定居的主要因素。

“人的行为对貉的影响很大,我养猫,所以以前会在小区投喂猫粮,但参加调查后,才知道不正确的投喂和湿垃圾管理的缺失会严重到让貉的数量骤增、失控。”彭晓说。

“貉口普查”发现,当小区存在猫粮投喂时,貉的出现概率可增加15.7%至58.1%;当小区存在湿垃圾管理不当情况时,貉的出现概率可增加13.2%至49.4%。6个连续三年被调查小区的数据直观反映了“管住人手”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对垃圾投放、猫粮投喂的管理,大部分小区2024年的貉平均密度和遇见率与2023年持平或下降。

彭晓还注意到一些小区貉“消失”的情况,她认为这些小区往往有相同特征——近期进行过大规模的更新改造,沉降缝被填补、紧邻河岸处加装了接地的实心围栏,让貉在小区内无家可住、无路可走,只能另觅居所。

她觉得,科学的相处方式在一些人看来对貉不够友好,但走访调研让她确信,相敬如宾、“各玩各的”才是人与貉可持续的相处方式,看似“无家可归”的貉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们自己会找到生存的出路。

王放表示,没有人的干预,食物短缺、疥螨、寒冷的冬天、车祸、较深的水体、施加杀虫剂的植物、被人类毒杀的老鼠和昆虫等都可能危及野生貉的生命,“人为干预少了,‘自然之手’就会接管,调控貉的数量”。

志愿者在走样线时发现的貉。 李佳雯摄貉与熊猫。 彭晓摄夜色中,连续有两只貉偷偷溜过。 王放摄

“貉口普查”将升级

随着科研调查的深入,更多新的发现及其背后原因待解。

今年7月上旬,家住松江区中山街道的一户居民反映,其小院成了貉家族的“育儿所”——两只成年貉带着10只小崽子,白天晒太阳、晚上撒欢,甚至把居民晾晒的衣物当玩具。

这种貉成群结队的情况在近两年的调查中并不少见。不少志愿者观察到了几个貉家庭(几对成年貉带着若干只幼貉)聚集在一起“社交”的现象,而以往,能见到一个齐整的家庭出没就属于“撞大运”了,比如,处于哺育期的母貉带着几个小崽子“逛街”。

王放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期他们观察到“帮带娃”现象,就是去年出生的“女儿”留在家中,帮父母一起照顾今年出生的弟弟妹妹,产生这种生存策略背后的动机目前仍是个谜。

还有一些居民反映,貉似乎没有以前怕人了,以前是远远望见人就躲开,现在则是若无其事地从人身边走过去。

“这种变化在全球许多‘进城’的野生动物上都有发生。”王放表示,它们的警惕性会大幅下降,同时,与人的距离不断缩小。

王放认为,就目前来看,这种变化的风险还很低,绝大多数貉还是怕人的,不怕人的貉更多是依赖、利用人类解决吃喝问题,不具有攻击性。“但这种变化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才能在风险加大前及时干预。”王放强调,大家还是坚持和野生动物相处的“四不”原则,即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

居民提供的监控录像。

解开更多未解之谜,公民科学将发挥更大助力。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表示,上海正在持续加大日常遇到野生动物等实用知识的科普。比如,附近有貉的巢穴且貉的活动明显干扰到了居民的生活,可由小区居委会向所在区野保部门请求技术指导,在确定已经将貉赶走的情况下,由物业部门填堵沉降缝。又比如,用扎带或防护网加固园子周围的栏杆,尤其要堵住底部的缝隙,可以较好地防止貉钻进来偷吃。如果发现小区里的貉有皮肤病等传染病,居民可直接向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反映,及时采取诱捕后救治等干预措施。

同时,上海的“貉口普查”活动正在考虑升级。据透露,上海林业部门已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吸引更多孩子参与公民科学活动,同时加强与有貉社区的沟通,培育发展一批“常驻观察者”,让“貉口普查”获得更多宝贵的持续监测数据。

未来,公民科学活动贡献的真知灼见将为上海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野生动物保护策略提供充实依据。“每公顷多少只貉才合适?具体怎样的情况需要人为干预?具体怎样干预才是合理有效的?要通过不断调查去接近答案。”李梓榕表示,随着调研深入,将逐步明确全市各区域野生貉的“承载界限”,经过评估,如果貉的密度超过了标准数值,社会共治力量就要积极采取行动。

容易认错脸的野生动物。 图片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上海,野生貉似乎有随着河道扩散的趋势。 图片来源:王放

原标题:《上海112个小区周末夜晚迎来陌生人,只为一种国家保护动物》

题图来源:上海市林业总站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抢先DeepSeek R2,开... 文 | 青橙财经,作者 | 青风,编辑 | 六子 中国AI领域一场悲壮的科技突围战正式打响!7月1...
平安产险继续获评贝氏“A级(优... 贝氏评级是全球保险和再保险行业最受认可、历史最悠久的财务实力与信用风险评估标杆,专注于评估保险公司履...
国光连锁跌2.12%,成交额7... 7月22日,国光连锁盘中下跌2.12%,截至10:18,报11.54元/股,成交7453.28万元,...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11... 转自:央视新闻今天(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残...
官宣!“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 校对:杨旭责编:刘新消息来源:平安产险辽宁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