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引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形态,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作用日益突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
“强城、建圈、组群”是城市发展基本规律。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是现代化城市体系的重要构成,在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转变超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作用。
“十五五”时期,城镇化发展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阶段。打造一批同城化程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都市圈,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空间动力系统升级的重要抓手。
「三个层级」
都市圈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空间形态,其本质是超大特大城市功能溢出、与周边城镇一体融合所形成的功能地域。同为城市“集群”,都市圈与城市群空间尺度不同、城际关系不同、功能内涵不同,但二者又有内在联系。
从全球看,都市圈是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拥有纽约都市圈、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拥有东京都市圈。这些国际都市圈的发展高度决定城市群的发展能级,也使得世界级城市群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动力结构特征。
从全国看,城镇化发展进入中后期成熟阶段,人口、产业等持续向超大特大城市和主要中心城市集聚,都市圈功能形态已见雏形,都市圈发展矩阵呼之欲出。具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是首都都市圈和上海大都市圈。凭借特殊战略地位、强大综合功能、全球网络位势,处于矩阵体系“塔尖”位置。
第二个层级是国家级都市圈,即南京、成都、西安、重庆、武汉、杭州、沈阳、郑州、广州、深圳、青岛、济南、合肥、石家庄等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的都市圈。它们多为省会城市或经济中心城市,经济能级较高、战略区位突出、辐射带动力强,是城市群主要中心节点和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第三个层级是省级层面规划的都市圈,如徐州都市圈、温州都市圈、金义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等。这些都市圈尚处于培育初期甚至萌芽阶段,是城市群次级中心节点和省域经济未来增长极。
从区域看,都市圈发展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城市群区域,“以圈促群”与“以群托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其中,长三角拥有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锡常等五大都市圈,初步形成“核—轴—网”结构清晰的超级城市群格局;大湾区的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发育相对成熟,高密度、强流动、深融合发展特征明显,深港间功能协同、跨界生活愈加紧密交融,呈现出同城态势;成渝地区的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加速成长,“双核共振、向心集聚”态势愈加明显。
「战略牵引」
现代化都市圈是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深刻演化,都市圈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中作用日益突出。要遵循空间聚合演进规律,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都市圈,建立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释放都市圈空间组织效能,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群整体资源配置,形成“以圈促群”空间发展新格局。
从空间经济学角度看,都市圈是一种高效率、高密度、高流量经济形态,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创新集聚、高效链接等多重效应。从现实发展看,都市圈集聚能力强、空间效率高、规模效应明显,具有较高的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是链接全球网络的重要竞争单元,是扩大消费投资的重要承载空间,是具有强劲发展活力的重要增长极。
在中国,都市圈的经济增长极作用日益突出,以约5%的国土面积贡献全国48%的经济总量,但也面临经济能级有待提高、核心功能有待强化、分工效率有待提升、结构潜能有待激发等问题。在动力转换、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都市圈结构性潜能,释放多重经济效应,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是强化创新集群效力。
都市圈创新资源集中、创新生态好、应用场景多,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引领者。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创新纽带不断强化,跨城协同的创新集群加速涌现。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百强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广州”排名第2、“上海—苏州”排名第5、南京排名第9、杭州排名第14。下一步,应以都市圈为重要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跨域衔接,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率。
二是强化双循环链接效能。
作为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空间单元,都市圈既是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对内,都市圈凭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交通网络枢纽功能、创新链价值链节点地位,是经济流量汇聚和要素交互转换的重要枢纽;对外,都市圈内部集聚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重要开放载体,拥有互联互通的国际物流交通设施体系,是配置全球要素资源、链接全球网络的重要平台。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刻变革调整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都市圈开放的制度优势、规则优势、场景优势,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畅通对内对外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全球供应链管理、运营、掌控能力,以强化链接带动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三是强化消费“引力场”效应。
都市圈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旺盛的消费需求、多元的消费业态和丰富的消费场景,天然具备打造多元化、创新型消费生态基础,是引领消费创新的重要试验场。同时,日益频繁的跨城人口流动,持续衍生出巨大的消费增量需求。
下一步,应把都市圈作为激发消费新动能的关键抓手,着力构建高效率通勤圈和高品质生活圈,推动消费设施软硬联通,激发跨城消费活力,联合开发城乡生态包容,文商旅体展融合、人文优势凸显的多元消费场景,将都市圈打造成为拉动区域乃至全国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杨波、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长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金哲超)
原标题:《学林随笔|“以圈促群”与“以群托圈”》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杨波 金哲超
上一篇:每日一吉丨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