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刘哥,你看水够了不?要不要再往东边引点?”7月16日午后,毕节市黔西市雨朵镇雨明社区的稻田里,高温烤得泥土发烫,社区干部林桥踩着浅浅的泥水印,帮村民刘长文调整灌溉水管。
40多厘米高的稻穗喝饱了水,在热风里轻轻摇晃,刘长文黝黑的脸上挂满笑意:“要不是及时引水灌溉,这稻子怕是真要渴坏喽!”
搁在两年前,林桥可没这份“扎进田里”的闲工夫。那时,他是社区有名的“表哥”——每天早上8点刚到办公桌前,报表、台账就堆成了小山。
“民政要监测表,农业要产业统计表,社保要参保情况表,都是同一个社区的信息,换个部门就得重填一遍。”林桥还记得,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埋首报表五六个小时。
改变始于2023年——黔西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试点改革,通过部门数据共商共建共享,将原来的1569项填报指标精简至219项,其中村级直接填报的156项。这把为基层“松绑”的钥匙,让像林桥这样的基层干部终于从报表堆里抬起了头。
如今,林桥每天处理报表的时间压缩了近三分之二,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到社区为群众办实事:稻田缺水了就牵头引水,邻里有矛盾就上门调解,哪家有困难就第一时间跟进。他的记事本里写满了群众亟待解决的民生小事。
“以前是真抽不开身。”林桥点开“一张表”系统,屏幕上数据流清晰关联,“你看,现在报数据就像‘填答卷’,系统自动调取已有信息,重复的内容根本不用再写。部门要数据自己去系统里提,我们再也不用当‘数据传声筒’了。”
过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部门数据不共享、指标重复索要,让人为“表”所困。而“一张表”系统像一把精准的梳子,把95张分散的报表梳成了“一张集成表”,1569项冗余指标精简到156项,数据报送从“基层反复填”变成了“部门库里找”。
“基层的痛点,就是我们改革的靶点。”黔西市统计局副局长郭龙云说,“一张表”不仅减了报表数量,更重构了基层工作的逻辑——从“盯着报表向上看”到“跟着需求向下走”。同时,黔西市还坚决整治日报表、周报表和月报表,减少报表频率。
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让责任更聚焦。如今在黔西,越来越多基层干部像林桥这样,从办公室“表哥”变回田间服务员,忙碌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