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和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近年来,青海省文艺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精品创作,文学领域多位作家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大奖,《格萨尔》文化研究出版著作20余部,“文艺援青”成绩显著,青海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呈现新局面新气象。
人民既是文艺作品的源头活水,也是最终的接受者和评判者,唯有扎根人民、心系人民,文艺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新时代新征程,青海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让文艺作品成为人民心声的“传声筒”、时代精神的“记录仪”、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唯有如此,青海的文艺作品才能既“立得住”又“走得远”,在提升地域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滋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艺作品要符合人民审美。文艺作品承担着滋养人民审美价值观、充盈人民精神生活的重任,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的审美为审美,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阅卷人,不能以极少数所谓圈内人的审美为创作导向,更不能只凭个人喜好创作。此前,部分文艺创作呈现出以丑为美、以怪为新的不良倾向,例如书法领域的所谓“丑书”,文学领域里的“种马文”等等,脱离了人民的审美,只求流量不要质量。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通俗,但不能低俗。文艺要创新,但不能光怪陆离、荒腔走板,文艺工作者必须认真严肃地考虑创作的社会效果。著名作家杨志军以在青藏高原四十余年生活积累为原料,创作出“父亲”、角巴、桑杰、洋洋等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平凡人的崇高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热情歌颂了人民创造的雪域高原沧桑巨变,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也获得了人民的称赞。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从群众中来,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文化自信,使文艺成为提升精神境界的强大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推动力。
文艺作品要走进人民生活。文艺不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不是自己的修身养性,而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文艺如果脱离了人民的视线,不为人民所见,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根浮萍,就失去了根基和生命力,就会慢慢沉没、消融在历史长河中。现在部分传统剧种正在慢慢失去观众,失去生存的土壤,面临消亡的危险,变成了濒危剧种,部分文艺工作者将其归咎于曲高和寡。实际上“和寡”不是因为“曲高”,而是因为脱离了人民。濒危剧种要少一些“等靠要”的思想,自己找舞台,自己造舞台,走进人民生活。
北京演艺集团、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中共玉树州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了原创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该剧以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讲述了北京男孩夏天被作为援青干部的妈妈接到玉树,邂逅了藏族少年扎西等小伙伴,收获了一段真挚友谊的故事。2025年6月,该剧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康巴艺术中心连续演出两场,引起了现场小观众的极大共鸣,甚至有小观众想爬上舞台与演员们互动。2023年8月,根据《格萨尔王传》改编的动画电影《雪域少年》在全国上映,让各族人民认识了藏族英雄格萨尔,创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路径。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事业发展方向,主动走进人民生活,重视人民文艺需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需要什么就创作什么,人民喜欢什么就加强什么,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文艺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爱,文艺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人民的文艺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长盛不衰。
文艺作品要激发人民创作热情。人民是文艺作品的创造者,也是一切文艺的源泉,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来自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实践活动。那些忽视群众智慧的创作,往往充斥着悬浮的情节与刻板的形象,难以引发大众共鸣。更严重的是,这种倾向会削弱文艺创作的根基,人民的创造力被压抑,民间的生动实践与真挚情感无法进入作品,最终导致文艺生态失去活力,作品也难以承担起凝聚人心、激励前行的使命,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沦为空洞的自我表达。
近年来,玉树州委州政府多举措大力度激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先后设立了“玉树文艺工作终身成就奖”“三江源文艺奖”,扶持、奖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央金兰泽原本是一名扬琴演奏员,在2005年因演唱《遇上你是我的缘》在中国藏族音乐界崭露头角,2024年9月,央金兰泽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4年7月,玉树州藏族作家那萨创作的诗歌集《留在纸上的心》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诗歌奖。新时代,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必须激发、呵护人民的创作热情,建设宽松、包容、健康的创作环境,给文艺作品展示的平台、成长的空间。这意味着要打破条条框框,让普通人的生活感悟、民间的艺术灵感都能自由流淌。以包容之心接纳多元表达,允许探索中的不完美,鼓励从生活肌理中提炼独特视角。搭建起多层次展示舞台,从社区文化墙到线上创作工坊,从地方艺术节到全国性展演平台,让每一份真诚的创作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从文艺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让文艺事业扎根于最深厚的群众土壤,绽放出生生不息的时代光彩。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高度普及,文学网站、短视频、直播平台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机会与表达渠道,人人都能成为作家、歌手、编剧、演员,展示自己的作品,文艺创作的主体开始由专业文艺工作者扩展到了普通大众,人民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最大动力。文艺事业发展要跨上科技的骏马,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新科技新媒体,积极创新传播方式,真正实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作者为中央统战部第五批援青干部、玉树藏族自治州委统战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