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朱旭
在数字技术呈爆发式发展的当下,高校思政课作为塑造学生价值观、筑牢思想根基的核心课程,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节点。传统教学模式逐渐难以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多样化、互动化的学习诉求,借助数字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革新,成为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重要方向。本文聚焦于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变革路径与实践策略,旨在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做法与实践路径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应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教学手段与内容方式的融合创新,提升育人实效。一是推进个性化教学。借助大数据分析与学生画像系统,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兴趣偏好,实现因材施教,推动思政教育从“面向群体”向“面向个体”转变。二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历史场景与社会实践情境,使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增强课程的直观性与感染力。三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微课、慕课、思政云课堂等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教学灵活性与广覆盖。四是拓展多维互动模式。通过智慧教学平台与学习管理系统,实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反馈闭环管理,提升学生参与感与主体性。五是强化数字资源建设。推动思政教学素材库数字化转型,建设集理论内容、案例分析、视频资源、课堂习题于一体的多媒体课程资源库,为教师精准授课与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六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运用数据追踪和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学习进度、互动情况与理解程度进行多维度评估,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节奏,切实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
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与创新模式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教学实践领域,智慧教室的广泛建设促使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向“互动式”“参与式”课堂形态转变。借助智能投屏、语音识别、智能分析等功能,教师能够实时捕捉学生学习动态,精准追踪课堂数据并及时反馈,进而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与策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在线教学平台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传播边界。通过“思政+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高校搭建起集视频资源、电子教材、教学论坛、互动问答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跨校共享与精准推送。学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内容、自主规划学习节奏。
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更是打破了时空壁垒,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通过虚拟场景再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及典型人物事迹,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生动鲜活,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与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学生评价体系方面,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推动思政课考核评价从单一的纸笔测试,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模式转变。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行为、课堂发言频次、作业完成质量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教师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政素养发展水平,从而实现个性化反馈与精准化教学调节。
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保障机制与发展对策
高校思政课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依赖先进技术的有力支撑,更需要制度设计、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多方面保障机制协同发力。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转型基础。高校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数字化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与具体实施路径,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稳定且可持续的政策支持体系。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强化关键支撑。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数字技术理解与应用能力上存在不足,制约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高校应建立针对性的培训机制,通过集中培训、在线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创新意识。此外,采用“老带新”“专兼结合”等模式,打造一支既精通思政教育理论,又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推动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同步革新。
推进资源整合,增强发展动能。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需兼顾多方合作与内容建设。一方面,鼓励高校间共建共享思政数字资源库,促进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跨平台流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强与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前沿教育技术与专业开发力量,联合打造兼具思想引领性与时代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内容的专业性、互动性与传播力。
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注入了全新动力,开辟了创新路径。从课堂形态重塑、教学方式革新到评价机制优化,思政课正朝着更高效、智能且富有时代气息的方向迈进。未来,应持续加大制度层面的保障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同时着力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推动思政课从单纯的“有意义”向兼具“有意思”和“有实效”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转变。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