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通辽7月21日电 (记者 霍晓庆)眼下,通辽市30余万亩塞外红苹果正值夏季管理的关键时期,广大果农迎来好消息:由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联合研发创新构建的“精准采收+智能气调+生物保鲜”技术体系已于近日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鉴定。该技术体系成功突破多项技术壁垒,解决了塞外红苹果采后易腐、货架期短的行业痛点,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
塞外红苹果又称鸡心果,是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历时20余年选育而成的抗寒、耐旱、丰产性好且果实品质优良的小苹果新品种。该品种的成功选育,不仅填补了内蒙古地区苹果品种自主研发领域的空白,也丰富了我国北方寒地苹果品种资源,现已成为我国北方优质特色苹果基地建设的首选树种。2022年,塞外红苹果获得国际森林认证认可计划PEFC标识,拿到了销往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通辽市利用塞外红苹果抗旱、耐寒的优良特性,将其作为科尔沁沙地治理的首选经济林品种,使昔日沙坨地变成绿色果园。目前,全市塞外红苹果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部分果园进入丰产期。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市鲜果产量1.4亿斤,果农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果品不仅远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近年来每年还有近千万斤果品出口东南亚等地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势,带动新疆等地引种试栽,全国种植面积近百万亩。
在广受欢迎的同时,塞外红苹果也因采后保鲜技术要求高,面临着果实采后品质劣变严重、生理病害频发、腐损率高、货架期短等问题。
“精准采收+智能气调+生物保鲜”技术体系,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塞外红苹果长期贮藏和长距离运输最适宜的采收标准;根据塞外红苹果采后生理特性,通过精准控制贮藏温度、湿度、气体等贮藏条件,量身定制最适宜的贮藏气体环境参数,达到延长贮藏时间的目标。同时,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抑制塞外红苹果采后腐损,保持果实品质并延长货架期。在评审鉴定会上,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在科技赋能下,塞外红苹果贮藏保鲜效果显著提升。试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后,苹果贮藏期由原来的45天延长至120天左右,腐损率由原来的40%降到5%以下,货架供应期延长了7—10天。同时,果实硬度、糖酸比等关键品质指标也得到良好的保持,每公斤果品平均增值2元。”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宝侠说。目前,这一创新技术已在通辽市主产区落地示范推广,近三年累计推广应用达2.12万吨,产生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2025年通辽市塞外红苹果预计年产鲜果可达4亿斤,加速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造福广大果农,还将为推动林果产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王宝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