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班集体是‘大我’,汇聚了每个学生的梦想与力量;学生个体是‘小我’,在集体的滋养下才能茁壮成长。”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班主任冯可心精心探究班级文化,把班级建设成学生成长的“加速器”,在北京市第三十七届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评选和第五届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中获得特等奖。
构建既鼓励个性发展、又强调团队合作的班级氛围
冯可心认为,每位教师都承载着如园丁般的培育重任,学生宛若一块块蕴藏无穷可能性的肥沃土壤,需要教师的悉心耕耘与滋养。自踏上育人之路的那一刻起,她便立志成为一名既满怀激情、又极富创造力的教育探索者,希望在学生困惑迷茫之际化身为照亮他们心灵的明灯,也期盼自己成为学生成长征途上不可或缺的同行者。
在学校深厚的“和合”文化熏陶下,冯可心意识到班集体作为学生共同成长的摇篮发挥着重要作用——班集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她致力于构建既鼓励个性发展,又强调团队合作的班级氛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个性,营造一个温馨、包容、鼓励探索的成长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深度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重视与被支持,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激发最大潜能。
当学校举办跳蚤市场等活动时,冯可心会先向学生明确基本规则与要求,随后组织集体讨论,师生一起确定活动方案,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采取自愿报名与班级推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工。擅长组织协调的学生负责活动统筹,细心的学生负责商品清单统计,富有创意的学生承担班级海报设计工作……“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呈现最佳活动效果,这样既实现个人价值,也强化团队凝聚力。”冯可心说。
耐心引导“问题学生”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
冯可心曾遇到一名“问题学生”晓龙,初中前两年他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几乎每天都出现违纪问题,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置若罔闻。进入初三后,晓龙开始渴望考上普通高中,但成绩与同学差距过大,结果陷入“疯狂努力-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动辄情绪失控。冯可心多次接到家长哭着求助的电话。
对此,冯可心采用“情绪接纳-深度共情-持续陪伴”的方式,带领晓龙走出情绪“黑洞”。无论晓龙何时发脾气,她都接纳他的愤怒、焦虑与痛苦,等晓龙平静下来再引导他梳理情绪背后的需求。她向晓龙承诺“办公室随时为你敞开”,课间常主动询问他的状态,就连休息时也保持手机畅通。她曾在凌晨一点回复晓龙“刷了整夜题却毫无进步”的诉苦,安慰他“你愿意努力就是最大的勇气”,再帮他拆解目标。发现晓龙擅长英语学科后,她鼓励他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题目,当他眼中闪现久违的自信时,她趁机鼓励引导,让他建立坚持的信心和动力。
经过持续半年的沟通与陪伴,晓龙逐渐学会用语言而非极端行为表达需求,甚至能主动分析情绪失控的原因,寻找解决之道。毕业后,晓龙感激地告诉冯可心:“在我人生最灰暗的阶段,是您像母亲般无条件的支持与关爱,让我没有走歪,更没有放弃。”虽然没有考入重点高中,晓龙还是在职业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每逢佳节他都准时给冯可心发来祝福,并常回校分享生活点滴。
“所谓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是未被看见的痛苦与未被满足的需求。”冯可心感慨,教育者唯有以接纳为起点,用耐心搭建沟通桥梁,才能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迷雾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通过多种创新举措铺就学生的成长之路
2023年新学年,冯可心迎来45名初一新生。初见时,他们是老师眼中听话的“乖宝宝”,深入接触后她才发现一些学生习惯被动接受指令,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敢尝试突破创新。这样的性格虽然可以维持班级稳定,但学生却不够自信,班级氛围也越发沉闷。
冯可心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潜能,而非单一的灌输与服从,学生不能一味“听话”,还要自信自强、互帮互助。她希望把学生培养成自信、自律、善学、乐行的“成长合伙人”,携手共建懂合作、有规矩、学风正、有创意的班集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冯可心以劳动教育、常规管理、学风建设和实践活动为“四把铁锹”,结合学校近几年开展的“耕种节”活动,将 “耕耘” 二字深度融入教育过程,通过多种创新举措耕耘学生的成长之路,让育人模式更加贴合这届学生的成长需求。
为了让学生重拾自信,冯可心利用节假日等特殊节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手工制作活动,比如绘制感恩贺卡、自制中秋月饼、合作完成秋分竖蛋等。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学生感受到个人价值,增强了自信心。随后,她带领学生参与更具挑战性的劳动,比如利用学校“一亩园”资源分组耕种,让学生亲身参与农作物种植、养护、收获的全过程,不仅收获果实,更培养了责任意识、实践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当学生的“内在”实现成长后,她开始引导学生耕耘“外在”,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她鼓励学生参与班规制定,共同确立“言行有尺度,做人有温度,做事有态度”的班级常规公约,并且全员以“自律合伙人”身份签名,充足的仪式感和民主氛围极大提升了学生对遵守规定的重视程度。她多次举行“合伙人大会”,师生共同制定监察机制,班级定期评比“最佳自律合伙人”。在监督和奖励并行机制下,学生逐渐规范言行,形成风清气正的班风。
良好的学风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冯可心带领班级开展系列“学法研讨会”,成立“学友互助会”,举行“学业KPI考核”,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精神,形成笃学不倦、“比学赶超”的班级学风。她还鼓励学生参与多彩校内外实践,包括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文创设计、校园博物馆布展等活动;带领学生到杭州龙井茶园体验采茶制茶,开展跨学科课题研究;师生在萧山机器人小镇参观学习,参加“畅想2050·创新设计大赛”……学生们在社会大课堂中提高了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营造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班级氛围。
“教育的真谛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心灵、耐心与智慧的深度耕耘。”冯可心的持续灌溉,为学生营造了充满爱与知识的成长环境,呵护他们在精心耕耘的土地上茁壮生长,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