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妍君 公募基金二季报的披露接近尾声,QDII基金的调仓动向随之浮出水面。
结合已披露季报的QDII基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二季度,QDII基金的调仓呈现出两大方向:一是部分医药主题QDII基金增配港股并减仓美股;二是一些QDII基金同步增配港股、A股和美股,更重视均衡配置。
展望后市,部分QDII基金经理坚定看好港股创新药中长期的投资机会,亦有基金经理透露将未来将继续从港股互联网、中国高端制造板块寻找布局机会。
两大方向
从已披露2025年二季报的200多只QDII基金(截至7月21日早间)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港股和美股依旧是QDII基金持仓最多的两类资产。
行业配置方面,目前,QDII基金持有市值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信息技术、非日常生活消费品、通讯服务、医疗保健、金融。
具体到单只产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QDII基金二季度的调仓路径已呈现出两种方向。
第一,部分医药主题QDII基金加仓港股资产,并同步减仓了美股。
例如,易方达全球医药行业混合(QDII)二季报显示,截至6月30日,该基金在中国香港市场的持仓市值为11.00亿元人民币,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85.53%;持有中国内地股票市值1.03亿元人民币,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7.99%。
此前,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持有的港股市值7.48亿元,占基金净值比72.98%;持有美股市值1.82亿元,占基金净值比17.76%。
“二季度,我们继续看好中国医药行业尤其是创新药相关公司的表现,维持在该方向上的配置仓位,并自下而上精选个股进行优化;同时,考虑到海外医药股受到美国政府医药关税、MFN(最惠国待遇)等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因此降低了美股仓位。”易方达全球医药行业混合基金经理杨桢霄表示。
摩根中国生物医药混合(QDII)亦增加了港股占比。根据基金二季报,截至6月30日,其同时持有A股和港股资产,其中,持有A股市值占基金净值比47.53%,较一季度末的54.96%有所下降;持有港股市值占基金净值比为45.56%,较一季度末的29.40%大幅提升;并且,在一季度持有美股的摩根中国生物医药已不再持有美股资产。
对于QDII基金加仓港股的原因,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部分QDII基金加大对港股的配置力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基金经理对港股市场投资价值的认可,以及对全球资产配置的调整。”
她分析,一方面,恒生科技指数动态市盈率经近期调整后处于相对低位,较部分海外市场指数呈现明显估值优势;另一方面,港股中的互联网服务、软件应用等板块与国内经济复苏关联度较高,政策边际改善更易传导至股价表现。而且部分高股息股票仍然具备配置价值。另外,2024年9月份以来港股较好的表现,也吸引了QDII基金加大对港股的配置。
“但从已经披露季报的QDII基金看,整体上,暂未看到QDII基金整体超配港股的现象。”代景霞表示。
第二,有QDII基金在二季度同步增配港股、A股和美股。
如富国全球消费精选混合(QDII)二季报显示,截至6月30日,该基金持有港股市值占基金净值比由一季度末的52.72%增加至53.67%;持有A股市值占基金净值比由一季度末的20.66%增加至21.30%;持有美股市值占基金净值比由一季度末的9.15%增加至13.04%;持有日本股市市值占基金净值比则由0.41%增加至2.56%。
重仓港股基金成赢家
与QDII基金加仓港股同步上演的是,2025年以来,中国资产重估行情持续演绎,港股表现尤为突出,重仓港股的QDII基金也迎来高光时刻。
据Wind统计,截至7月18日,今年以来回报率排名前十的QDII基金均为股票型或混合型产品。
具体来看,这些基金包括: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易方达全球医药行业美元A、华夏恒生生物科技ETF、汇添富恒生生物科技ETF、南方恒生生物科技ETF、工银新经济美元、富国全球健康生活美元、华安恒生生物科技指数A。
这些基金年内回报率分别为:133.72%、89.67%、89.60%、85.83%、78.29%、78.15%、77.79%、76.68%、72.00%、71.12%。
除此之外,富国全球健康生活、大成恒生医疗保健ETF等25只QDII基金年内回报率也都超过30%(不到71%),且多为重仓港股市场的基金。
相比之下,重仓海外股市的QDII基金表现较弱,截至7月18日,部分产品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为负数。
整体而言,代景霞分析,今年以来,香港市场表现强劲,提升相关QDII基金业绩;但美国市场因 DeepSeek 推出影响AI板块、美国政府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及经济数据走弱等因素,表现不佳,拖累投资美股的QDII基金业绩。同时,结合行业板块表现看,港股科技、医药等板块涨幅突出,带动相关QDII基金业绩增长;而房地产、公用事业、必需消费等板块表现落后,影响相关QDII 基金整体业绩。
另外,“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也影响业绩表现,如重仓金蝶国际、小米集团等科技股龙头的 QDII 基金获益匪浅。”代景霞谈道。
展望后市,部分基金经理依旧看好港股创新药中长期的投资机会。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QDII)基金经理张韡认为,随着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 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业也会开始体现长期成长空间。
“我们坚守投资主线、沿着以下方向布局:一是创新药,产品有全球竞争力和成长空间的 pharma(制药)和biotech(生物科技);二是进口替代率低,壁垒高的优秀设备耗材龙头。医药行业未来2—3 年会持续展现出较好的抗周期性和科技属性。我们的组合也会持续聚焦在中长期看好的几个方向上。”张韡表示。
摩根中国生物医药混合(QDII)基金经理叶敏、赵隆隆亦谈道,在中期产业趋势的驱动下,未来几年内自下而上的创新药企投资机会可能会不断涌现,新药的价值往往会跟随中后期临床数据的读出而快速体现,相信中国创新药公司在未来几年内有望涌现一些引领全球的重磅产品。
叶敏、赵隆隆认为,“制药和器械是能够培育具有持续成长性的大市值公司的两个重要领域,我们也会不断自下而上发掘其中的投资机会。”
此外,港股科技板块仍是QDII基金经理的“心头好”。
南方香港成长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熊潇雅指出,“在港股科技行业,我们依然看到很多投资机会,比如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在物流、仓储领域提升自动化效率的行业龙头;一些领域里格局进一步清晰带来的公司议价能力的提升包括产品、服务的出海。港股很多优质互联网公司依然具备很好的成长性,且具备更健康的资产负债表,目前这些优质公司的估值仍然相较海外同行大幅低估,他们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在港股的主要布局选择。”
同时,熊潇雅看好端侧AI的前景;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升级之路,看好出海 3.0模式。她解释,所谓出海3.0模式,就是摆脱过去的初级制造业、代工模式,有更多的中国高端制造、中国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进入海外市场,赚取超额利润,包括电动车、创新药、线下新零售、IP、高端制造、奢侈品、品牌消费品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