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21日讯(编辑 李响)存量债超千亿的上市航空公司,近期密集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国营和民营业绩分化明显。
财联社注意到,存续债占比近9成的三大国资航司亏损收窄,上半年最大亏损来自中国国航的20.6亿元,而民营航司华夏航空预计净利润超2.2亿元,同比增幅超741.26%。
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高杠杆运营下的航运业绩与当前愈发内卷的机票价格关系密切,今年6月中国民航局召开专题会议,并将尽快制定完善航空运输价格行为规则,或对航运业盈利恢复形成助力,航司业绩或将持续回暖。
上市航空公司业绩分化明显,国航上半年预亏20.6亿
财联社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上市的航空客运公司合计7家,按股权属性分为隶属国家国资委的三大航空集团以及四大民营航空。其中三大航空集团是构成中国航空运输市场的主导力量,按旅客运量来看市占率超过60%。
从已披露的五家航司半年度业绩预告来看,国资和民营呈“冰火两重天”格局,三大国资航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有所收窄,两家民营航司上年度保持盈利,其中海航亏损5年后迎来首次半年报盈利。
从存续债规模来看,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存量航空债合计107只规模1698.68亿元,以中票和短融为主。其中归属上市航司的存量债共77只合计规模1450.88亿元,集中于三大国有航司和海航这四家主体,其中三大国有航司占比89.57%。财联社注意到,海航于2021年2月10日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存续债券全部构成实质性违约,目前仍有11只合计151.3亿元违约债券尚未兑付。
资产负债方面,航空业依然呈现高杠杆运营的特点。国内三大航2024年的资产负债率均小幅上升,在84%以上,海航控股资产负债率达98%。债务结构上,航空业短期债务的占比不大,流动负债占比基本在50%以下。
业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航空业“反内卷”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市航司业绩出现分化原因之一或来自于机票价格的“内卷”,民营航空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对利润形成支撑,而三大航差异化的国际航班客座率回暖较慢,且偏向于距离更近的东南亚、东北亚区域,客均票价相对偏低,不少长途运力转投国内,造成国内航线运力过剩。
信达证券交运首席匡培钦认为,航空行业主要受到运力供给、出行需求、客座率及票价表现、油价、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驱动利润增长的核心因素是供需关系。“航空运输行业供需维持紧平衡,当前旅客价格敏感度提升,民航大量的打折票冲击市场,即便五一小长假票价同比仍下滑4.1%,平均票价同比下跌对航司净利润形成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航空运输过剩运力下愈发内卷的价格战,2025年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工作,强调“内卷”本质是大量资源投入低效同质化的竞争,部分市场主体为追求短期效益,争夺市场份额,违背经济运行规律,过度低价,扎堆式投放运力,形成低质量同质化过度竞争,下一步将尽快制定完善航空运输价格行为规则,防止以低于成本价开展恶性竞争。
国泰海通交运首席岳鑫指出, 2024年航司收益管理策略由“票价优先”改为“客座率优先”,确有效提升机队周转与客座率,实现收入增长与成本摊薄,但2024下半年客座率已持续创历史新高,而票价反而低于2019年,过度低价或拖累行业扭亏速度。“反内卷”政策或将减少过度低价,助力收益管理继续改善,加速行业盈利恢复与中枢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