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作为一名记者,每一次深入基层采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今年3月,我跟随文化和旅游部前往安徽黄山报道“花期乡遇 寻味山河”2025年全国春季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在采访过程中,我不仅见证了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更感受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带给乡村的蓬勃生机,写出《乡村旅游跑出春日经济“加速度”》这篇报道。
在安徽歙县瞻淇村,我遇到了鱼灯队队长郑冬蛟。他放弃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只为让濒临失传的瞻淇鱼灯重新“游”起来。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他将这项非遗推向了全国,甚至吸引了数百万网友的关注。我遇到了90后汪宇昉,他的大学毕业后返乡,一边担任音乐教师,一边制作和销售鱼灯工艺品,开发“鱼灯”系列文创产品,只因为放不下心底对家乡非遗的热爱。
当看到游客们争相触摸鱼头祈福、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场景时,我深刻体会到,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当家家户户可以吃上“非遗饭”,非遗的传承就不再只是使命,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
采访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汪平安老人。年过七旬的他身手矫健,谈起鱼灯时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说:“让鱼‘跳’起来,得有技巧。”这句话让我明白,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代代人对文化的坚守与热爱。
黄山脚下的泊心云舍·明经园民宿,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乡村振兴的模式。这座由破旧古民居改造而成的民宿,不仅保留了徽派建筑的韵味,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联合创始人郑燚华告诉我,他们的目标是让城市人走进乡村、了解乡村,从而带动村民致富。民宿不仅是一个住宿场所,更是连接城乡的桥梁。
采访中,一位当地员工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在这里工作,既能照顾家人,收入也比城里高。”这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只有让年轻人愿意留下,乡村才有未来。
采访西溪南古村落的“徽物质”文创店创始人谢一威的过程中,他向我展示了如何将传统非遗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嵌字豆糖变成点心盲盒,徽墨酥做成“一口大小”,这些小小的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生。谢一威说:“文旅商品不应是低频消费,而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句话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
这次采访让我深刻体会到,记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乡村振兴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像郑冬蛟、郑燚华、谢一威这样的普通人用行动书写的篇章。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作为记者,我的使命是将这些故事传递给更多人,让社会看到乡村的潜力与希望。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成长。未来,我将继续用笔尖记录乡村振兴的脉动,用文字传递这片土地上的温度与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夏瑾在“Z世代的2023:以丝路之名”活动期间,对来华留学生进行采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