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张掖日报记者 祁晓蓓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国计民生。我市始终将确保粮食安全视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与底线工作,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坚实力量。
高位谋划 压实粮食生产责任
坚持目标导向,紧盯秋播、春播、复种“三道防线”,专题研究耕地账、面积账和粮食账。按照坚决保底适度增加的原则,制定印发《2025年张掖市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将粮食生产任务层层分解到各县区,明确目标责任,具体落实到镇、村、社和种粮主体、地块,确保应种尽种。
为抓好春耕生产,我市早部署、早行动,将其作为全年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召开会议专题部署春耕生产重点工作任务,开展春耕农资供应信息周报,统筹调度春耕时期农资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监测分析。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粮食任务落实台账,从3月上旬开始采取播种进度周调度跟进落实机制,强力推动粮食生产任务落实。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96.15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17.44万亩,占市级任务的104.1%;小麦56.43万亩,占任务的101.7%;大豆1.02万亩,占任务的109.7%;油料31.18万亩,占任务的141.7%,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各项播种任务。
保护耕地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市将耕地保护作为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基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强种植结构管控,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保障良田粮用。
为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印发《2025年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计划》,针对性选育抗旱耐旱、早熟作物品种,科学规划生产布局,指导县区坚持“以水定地”,按照“结构调优、水耗调低、效益调高”原则,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
撂荒排查整治方面,在巩固历年来排查核实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基层网格员,借助“陇上国土云”软件系统,以自然资源部门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未耕种”属性图斑为依托,进一步开展实地核查。全市共上报市、县、乡、村社管理员125人、网格员1206人,已完成1.59万个图斑实地核实,占任务的56%,预计8月上旬完成该项工作。
提升服务 助力粮食丰收增产
服务质效的提升对粮食丰收起着关键作用。我市抓好春夏田管工作,印发相关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实行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系包抓县区工作制度,抽调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成立科技小分队,整合农技人员下沉一线、蹲点指导,推广抗旱、耐密、易机收等玉米新品种,节水抗旱高产小麦优质品种。在农机保障方面,培训机手、修理工1.02万人次,检修农机具11.429万台套,为全市春耕生产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截至目前,共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924人,技能服务专业带头人2382人,产业发展创业带头人386人,培训各类职业农民3.01余万人。全市共落实药剂拌种254.3万亩,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256.6万亩次。
深入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农机装备升级换代,北斗导航、智能灌溉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推动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面对自然灾害可能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我市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理念,严格落实《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的密切会商研判,强化监测预警,切实做到有效监测、及时预警、迅速应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惠农强农 激发种粮内生动力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我市切实加大惠农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下达各类财政补助资金25.29亿元,包括耕地地力保护、高标准农田、农机购置补贴等多个方面;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小麦种植支持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益。同时,加大农业信贷支持力度,张掖农合机构投放贷款63.82亿元支持春耕生产,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户收益,促进粮食生产任务落实。
“仓廪实,天下安。”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张掖人民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土地的敬畏、对丰收的期盼,用坚定的决心、有力的举措,书写着稳粮保供的精彩答卷。
责任编辑: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