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崛起背后的“职教输血”,中国东方教育如何打样?
创始人
2025-07-21 12:13:43
0

在县域经济崛起与产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职业教育正从传统的“技能培训”角色升级为破解人才困境的核心抓手。

有着“职教航母”之称的中国东方教育,正通过“政策+职教+产业”的闭环模式,为县域经济注入技能型人才。这家老牌职教龙头更是探索出一条职教下沉的可持续路径——从课程精准适配到校企深度共生,从就业生态多元构建到职教品牌壁垒强化。

这一实践不仅为县域经济提供了“技能输血”,也为中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在这一模式下,职业教育也不再是单一的教育行为,而是深度嵌入地方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

01 | 职教下沉的战略价值与社会需求

随着目前经济和消费市场进入结构性转型的阶段,县域经济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出。

县域经济本身就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众多互联网企业也将县域经济看作下一步的发展曲线,众多消费企业将“万店”视作扩张目标,而县城正是实现万店的增量市场,平台则将县城视作新鲜市场,认为是当下避免内卷式竞争的重要突破点。

但县域经济崛起,以及这一消费市场的发掘存在不少痛点。首先,县城经济的生产生活条件整体上落后于一、二线城市,人才“育不出、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明显,特别是电商、规划设计运营等融合型产业关键人才严重不足。这让众多消费企业在布局下沉市场时,首先面临的是人才短缺的困境。

小镇青年也面临就业困境,这体现为低技能岗位饱和,高技能岗位“招工难”。小镇青年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当进入大城市时,他们往往因为学历、技能和经验不足而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许多小镇青年在大城市中,面临“996”工作模式和激烈的职场竞争。

与此同时,高技能岗位的“招工难”现象也日益突出。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却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

小镇青年在就业市场中面临“逃离”与“留守”的两难选择。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进入大城市实现职业发展和经济自由,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大城市中又面临激烈的竞争和高昂的生活成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如何让县域经济被盘活,如何让小镇青年既能走出去也能留下来,都需要职业教育的介入,从而促进人才的流通和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今年就在人民政协网上撰文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与县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应为服务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2025年7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座谈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部校合作,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科教产有机贯通,协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尤其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韩俊指出,工程化项目化实施“头雁”、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指导推动各地农广校与省内高校开展合作,面向乡村产业发展一线强化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还要着力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水平,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分层分类加强全产业链人才培养。

对职业教育而言,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有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帮助青年“走出小镇”或“回乡发展”,能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也能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形成“技能造血”长效机制。

在职业教育和县域经济的融合中,中国东方教育等职教企业走在前列,是值得行业研究的样本。

从主营业务来看,烹饪技术、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和汽车服务是中国东方教育的三大核心板块,旗下共有新东方烹饪教育、新华电脑教育(新华互联网科技)、万通汽车教育、欧米奇西点西餐教育、欧曼谛时尚美业教育、华信智原、美味学院七大职教品牌,其主营业务和领域,都与县域经济振兴的需求高度吻合。

“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谈及自身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角色,中国东方教育集团董事会秘书毛超圣如是称,集团始终秉持“授人以渔”的帮扶理念,通过持续开展“新起点·筑梦公益行动”,以及“技能下乡”“校企合作”等创新形式,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域乡村。

中国东方教育旗下新华电脑教育学子在开展乡村振兴助农直播活动

集团还与乡镇共建直播基地,1对1开展助农工作,协助直播每年约300场。常态化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让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技能培训,帮助众多农户实现技能提升和就业增收。

在实际工作中,集团特别注重三个结合:一是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既开展实用技能速成班,也开设系统化职业课程;二是技能传授与就业帮扶相结合,与众多优质企业建立定向输送通道;三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培训项目。

02 | 职教如何为“区域输血”?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帮助本地产业升级是核心目标。中国东方教育通过与各地政府、产业园区、企业等合作,推动地方经济和职业教育的融合。

区域中心职教产业园是该集团集中化办学的独特优势,通过职教产业园建设实现了办学模式的战略升级。同时,集团依托研究院三级研发体系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跟踪产业技术变革趋势,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在选址标准上,落户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将省会的 “高位资源” 转化为县域可触达、可利用的 “落地资源”,既让县域经济借势升级,也让院校在服务区域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延伸。

目前,安徽、四川、山东、河南、江苏、贵州职教产业园已投入使用,江西项目正在推进中,形成了“产业对接-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的完整闭环。

以安徽省为例,近年来该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2023年12月,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也带来其他省份效仿的“合肥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国资平台和市场化资本的结合,实现对重点产业的精准投资和产业链的系统性培育,推动了合肥市的经济跨越式发展。

“合肥模式”的核心在于政府进行地方产业的塑造,这种区域性的特色产业,形成了支撑当地经济繁荣的一个产业核心,带动了省会下辖县区的发展,也带来了区域性的特色人才需求,毕竟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

为了深度对接当地产业需求,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东方教育通过与奇瑞、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向培养大量技术人才,并以校企合作为纽带,确保学员毕业后能够直接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输送人才。

中国东方教育集团董事会秘书毛超圣此前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集团与奇瑞汽车合作十余年,万通院校累计向其输送实习学子过万人。

中国东方教育旗下万通汽车教育学生在新能源实训基地进行课程实训

在这类合作中,校企合作被大量应用,通过中国东方教育还会根据需求来定向培养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往往是综合性,能够促进县域人才的综合性升级。

在河南郑州,中国东方教育对接当地制造业升级需求,定向培养高铁、汽车技术人才,来缓解本地企业用工缺口,进一步优化薪资与产业层次。

郑州万通汽车学校开设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工程师、汽车智能网联应用技师、汽车运用与新能源维修等专业,培养了大量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了当地车企、地铁、高铁、电商等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郑州万通汽车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包括华胜奔驰宝马奥迪豪华车专修、名骏百盛、中鑫之宝豪华车服务企业、郑州地铁、高铁等,通过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为学生提供多重就业保障。

除了新能源等新工业的崛起,中国东方教育也在结合区域优势帮助培养餐饮人才。餐饮行业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和高端化的发展趋势。随着餐饮市场的持续扩大和升级,餐饮企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厨师、服务员、管理、营销等高端职位上,人才缺口明显。

四川“技能小镇”中的“川菜大师傅”项目,就是结合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实际,以中国东方教育集团为主体,启动建设的川内首个“技能小镇”项目,成为地方技能人才孵化标杆,同时又和四川的餐饮特色结合。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中国东方教育注意技能的更新与升级。依托成都新东方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多功能研究室和实训基地,既传承川菜文化,又融入智能烹饪设备操作等新技术课程,毕业生可直接对接高端餐饮企业需求。

“这些区域中心职教产业园为毕业生实现‘家门口’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支持。”中国东方教育集团董事会秘书毛超圣对界面新闻表示,通过“在地培养、在地就业”的模式,使毕业生技能与当地产业需求高度契合,既提升了就业稳定性,又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注入高技能人才新动能。

中国东方教育旗下成都新东方高级技工学校学生中餐实训课堂

在这些实践中,中国东方教育实现了“政策+职教+产业”的闭环,通过政策引导需求,流通职教精准培养,再用产业反哺就业,推动“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转型。

03 | 深化职教下沉的路径

面对地方产业结构的快速演化,中国东方教育始终坚持“因地设课”的专业设计思路,精准匹配区域主导产业。不同于以往大而全的专业布局模式,中国东方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以“地方产业链—技术方向—课程体系”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设计逻辑。

在课程设计上,中国东方教育力求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面对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地会动态调整专业方向比如储能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方向,并结合地方政策进行人才培养,比如郑州万通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工程师”专业,直接匹配本地车企需求。

在县域人才的培养中,政策引导起着重要作用,也提高县城人才的的薪酬也是政策要求的重点。在专业设置方面,中国东方教育不仅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例如,新能源与智能制造领域,万通汽车教育新增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并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来有效提升毕业生的薪酬竞争力。

在具体的校企合作上,中国东方教育也在实现从“输送”到“共生” ,在最近几年,中国东方教育深化了与比亚迪、奇瑞等龙头企业的订单式培养。中国东方教育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入学即入职”。

而在就业生态上,中国东方教育也在帮助学员不断拓宽选择可能性。一方面帮助县城青年走出去,联合跨省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一线城市高薪岗位。

同时也让学员能够在县城留下来,扶持其回乡创业,如电商直播培训和县域供应链资源对接。 中国东方教育还与各地政府合作,开展“技能下乡”活动,为乡镇居民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或创业。

在具体操作上,该集团创新构建了“就业需求导向、区域发展适配”的服务体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为学员提供多元化发展通道。对选择返乡发展的学员,提供包括技能提升、创业指导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这些举措既满足了学员个性化发展需求,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面向未来,中国东方教育将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创业、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集团取得了显著成效。”毛超圣谈到,“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员选择扎根县域、服务家乡,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中国东方教育旗下新东方烹饪院校的毕业生肖俊就是其中一员。他在2017年学成后返乡创业,短短两年将火锅店从1家扩展至5家,年收入达百万元。随着餐饮规模扩大,他转而投身东富寺农业生态园项目,参与建设“稻蛙渔”共生的生态农业基地。如今,肖俊敏锐把握消费新趋势,将情感体验与生态农业深度融合,创新打造“森林餐厅”“溪流餐厅”,结合乡村研学与生态餐饮,形成“乡村+文旅”新模式,带动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作为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融合成果的代表,肖俊的创业之路体现了中国东方教育对于县城人才找到发展路径的价值,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技能驱动与产业融合的实践范本。

据该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约90%的学员毕业后选择留在就读省份就业。以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为例,“技能四川”重点项目在学校落地,在政府主导的“工学一体”培养模式下,学校整合川菜大师资源,构建“1+N”青少年职业启蒙体系,开发90余门特色课程,将川菜文化传承与现代餐饮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这种将非遗传承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省内就业率实现质的飞跃,成功改变了以往以省外就业为主的格局。

这一转变也体现了集团在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通过精准对接本地产业需求,中国东方教育正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优质技能人才。

整体来看,这种模式,不仅推动职业教育实现真正的“下沉”,也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形成“人才留得住、产业活得久、发展看得见”的良性循环。可以说,中国东方教育正在提供一个县域职教与经济发展共赢的“中国样本”,而职业教育也有望成为未来县域经济跃升的关键引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爱集微:2024年封测行业上市... 近日,爱集微发布《2025中国半导体封测行业上市公司研究报告》,该报告聚焦全球半导体封测行业发展态势...
科创板,真6!上市公司、券商高...   科创板即将迎来开市六周年。  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之际,多位券商负责人与上市公司掌门人纷纷发声,为...
第十九届上市公司价值评选盛大启... 本届活动自荐时间为7月21日—7月31日,上市公司可通过网页、APP或扫码参与自荐,共襄荣耀盛典。根...
陈巴尔虎旗人民检察院:下基层讲... 转自:草原云7月18日,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深入党建联系点——巴彦哈达苏木乌兰础鲁...
突发!莫斯科遭大规模袭击 据路透社7月21日援引俄罗斯媒体报道,乌克兰无人机对俄罗斯的大规模袭击21日在莫斯科主要机场引发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