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
7月的三台县,骄阳似火,万物葱茏。驱车行驶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一条条崭新的农村公路如同闪亮的丝带,在连绵起伏的丘陵间蜿蜒。从空中俯瞰,这张不断延伸的公路网,将全县33个乡镇的383个建制村、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紧密串联,勾勒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十四五”期以来,三台县通三级及以上公路的乡镇占比达90.91%,30户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85%,实现100%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512公里,一个外联内畅的农村公路网络已构建完成。2021年以来,三台县成功创建四川省第五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先后荣获四川省“‘四好农村路’建设先进集体”、四川省委办公厅“去冬今春”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成效突出单位、四川省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办公室“服务保障一线单位”、四川省2025年春运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在这张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中,2024年改建完成的066县道进黄路无疑是三台县最亮眼的名片。这条全长23.17公里的县道,犹如一条金色的纽带,主要覆盖了建平镇、八洞镇及金石镇3镇共12个建制村和2个社区,直接惠及沿线约1.5万名群众。
进黄路的改建是三台县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三台县坚持高品质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养护、高效益运营,全面构建“干支相连、城乡一体、外通内畅”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打造“三生织路锦,万物竞春台”服务品牌,让“四好农村路”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五自”工作法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进黄路改建之前病害多,路面也不平整,晴天的时候车开过去带起一层灰,下雨天溅起一片泥。因为路不好,收货的客商都不愿意来。”三台县金石镇明朗村二组组长杨定知说。
进黄路始建于2011年,路面结构采用“20厘米二灰层+5厘米沥青”路面。经过十余年的使用,道路沿线出现了大量龟裂、沉降、车辙、坑槽等病害,路况指标下降严重,极大影响了行车安全和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对道路改造的呼声日益强烈。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021年11月,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所开始谋划进黄路改建工程,经过一年半的精心筹备,2023年5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24年9月,进黄路建成通车,不仅提升了沿线居民的出行安全水平和生活品质,更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加速器”。道路沿线布局的粮油基地、乡村旅游点因交通改善而焕发新活力。
同时,三台交通运输部门还因地制宜,在进黄路沿途人群密集的村、街设置了7个交通驿站,村民在散步、赶场时也有了一个舒适的休憩场所。
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坚持建设覆盖全面、质量优良、安全耐久、绿色发展的农村公路,“一张网”编制公路规划,“一盘棋”分担建设责任,激活项目资金“一池水”,精准夯实公路建设“底子”,实现全县农村公路县、乡、村、社处处“走得通”。
不仅如此,三台县创新推行了“村民自治、车主自觉、党员自愿、村民自发、特群自主”的“五自”工作法,建立了政府、群众、行业主管部门、监理单位和试验单位五方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委书记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特约监督员队伍,建立交通重点项目“一对一”质量监管联系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覆盖闭环监管体系。同时,该县整治国道事故多发路段2处、四五类危桥48座、普通公路地质灾害57处,建设村道安防工程143公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体系。
三台县按照公路围绕产业转的建设思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改建一批农村公路。近年来,该县共新建12条总长127公里的“幸福美丽乡村路”,有效整合了城乡示范区及沿线乡镇的产业资源,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方便“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为农村产业多元化注入新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交通力量。
“进黄路改建完成了,我家种植的玉米、水稻、油菜收获了可以随时联系客商收购。沿路的路况好了,农特产品损耗少了,价格自然就涨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杨定知笑着说。
接下来,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将继续坚持“连片规划、串线成环、整体提升”的原则,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该局按照项目成熟度和实施计划,编制了《“外联内畅”(2025—2027年)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交通行业项目基础库,谋划项目84个,总投资达350亿元,为“四好农村路”建设做好统筹规划。
如今,一条条农村公路在三台县青山绿水间蜿蜒,不仅联通了城乡,更串起希望与未来。
科技赋能管养 筑牢安全屏障
进黄路的路况好了,车流量明显增加。三台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农村公路保通保畅压力较大。
为此,三台县交通运输局探索“低空+养护”公路管养新路径,今年,该局租赁无人机10台次,逐步构建“空中+地面”立体巡查机制。通过无人机巡查,可及时发现边坡位移、路面裂缝等隐患,巡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专业养护与群众参与相得益彰。在进黄路上,脱贫户尹旭仔细清理着负责路段的边沟。“当护路员每月可以增加几百元收入,还能照顾家里。”尹旭说。
目前,三台县采用了公司化专业养护、镇乡责任养护、社会化群众养护“三位一体”的模式,实施专兼职养护,已开发农村公路养护公益性岗位上千个,优先吸纳脱贫群众及五保户就业,既解决了养护力量不足问题,又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目前,该县已建立383支养护队伍,实现建制村养护队伍全覆盖。
三台县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群众参与路产保护,将农村公路安全管理与路面秩序管控有机结合。该县建立了“总路长+县乡村三级路长制”“路长+网格员”管理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管理养护体系,将道路管养责任细化到人,确保农村公路日常管养到位,爱路护路乡规民约、村规民约覆盖率达100%。
为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该县推广农村公路灾毁保险,为部分农村公路投保,并逐年递增投保范围。
近年来,三台县把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化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和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全面摸清核准路基边坡垮塌、路面破损、交安设施缺失、桥梁病害等隐患,建好风险管控、隐患排查两本台账,做到家底清、情况明。
该县交通运输局按照“轻重缓急、精准施策”原则,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对排查出的5类共1500余处道路安全隐患开展整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让农村公路成为安心之路、畅通之途。
三台县聚焦道路隐患,制定出“2024年至2025年道路隐患整治实施计划”。除通过养护人员日常巡查、重点时段专项检查外,三台县交通运输局还通过第三方机构专业诊断和客货运驾驶员排查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道路隐患排查。
不仅如此,三台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着眼于突发状况的高效应对,打造出由专业技术人员、养护工人组成的道路保通保畅“应急突击队”;立足于公路环境的长效优化,持续推进路域整治专项行动,以全方位举措推动交通运输事业质效双升。
近年来,三台县持续开展公路沿线路域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清理公路区域垃圾杂物60吨,拆除破损、非交通标志500余处,更换损坏、老化的公路附属设施180余处。
三台县按照“便于群众候车、特色农产品售卖、日常休闲”的功能定位,打造进黄路等3条“交通+”特色公路综合服务设施点试点,持续推进路域环境“洁化、绿化、美化”,实现“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
下一步,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将持续推进低空技术在公路养护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不断提升公路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保驾护航。
“金通”串联城乡 持续优化服务
近年来,三台县将“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倾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以农村公路优质运营促进百业兴、农民富、乡村美。
从“路程远、费用高、不安全”,到“出家门、上车门、进校门”,每个学期往返于乡间与学校的“红领巾专车”,是三台县农村公路惠民工程的积极尝试。
2020年,三台县多部门结合“两项改革”后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布局的实际,推出“红领巾专车”接送服务。多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三台县“红领巾专车”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红领巾专车”的运行标准和监管办法,为“红领巾专车”运行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保障。
客运企业根据学生出行特点,推出“套餐”“团购”服务,将学生平均候车时间缩短50%,票价降低超20%。
截至目前,三台县“红领巾专车”已运行7.61万辆次,运送学生超501.9万人次,真正实现了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
同时,作为四川省“金通工程”首批试点县,三台县的335辆乡村客运车串联起187条线路,实现建制村通客车率100%。这些穿梭在乡间的“小黄车”,不仅是孩子们的“校车”,也是村民的“专车”,更是农产品的“传送带”。
午后空驶时段,“小黄车”车厢化身“移动货仓”——帮沿线农户捎带蔬菜禽蛋进城,返程时满载网购包裹。自“金通工程”实施以来,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充分挖掘“小黄车”一专多能的潜力,以服务乡村地区“一老一小”群体为重点,不断深化交邮合作、邮快合作,打通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村物流降本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以来,三台县构建起“县城—镇—村”三级物流体系,依托“小黄车”,县级仓配中心与383个“金通·邮快驿站”联动,让麦冬、枇杷等特产通过“点对点”专线走向全国。
同时,三台县鼓励邮政快递企业与农村客运、城乡公交经营者开展合作,在满足旅客乘车需求并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提供惠农“极速鲜”和快递包裹服务,先后为40余个县级以上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提供“点对点”寄递专线服务,线上线下累计完成1200余万元销售额。
截至目前,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三台县分公司和7家客运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运行路线11条,鼓励企业投入“交邮结合”专用车辆11辆,创新开行“金通货运班车”2辆。
“‘交邮结合’的模式,既方便了农村群众生活,又降低了邮政配送成本,提高了客运企业运营效益,实现了多边合作共赢。”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所所长唐益虎介绍。
不仅如此,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坚持以建设科学便捷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为目标,积极整合客运资源,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共享、衔接顺畅、经济便利、安全有序的城乡公交运行格局。
从守护学生上学路的“红领巾专车”,到承载乡村振兴希望的“小黄车”,再到连接城乡的三级物流网,三台县的农村公路正串联起教育、民生、经济与旅游,铺就一条条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未来,随着交通运输服务的持续优化,这一条条农村公路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
推动“公路+” 激活乡村经济
纵横延展的农村公路,正成为三台县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近年来,三台县坚持交通惠民、以路为媒,全面促进农村经济要素流通,实现农村公路效益最大化,全力推动“公路+产业”“公路+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兴、旅游旺、百姓富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金石镇,进黄路串联起三台县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域。道路畅通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题,如今,这里的水稻千亩高产展示片实测产量达一亩648.55公斤,丰收成果顺利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
三台县金石镇明朗村一组村民周后术感慨道:“路修好后,大型农机可以直接下田,收粮效率提高,运输成本也降低了。”
据了解,三台县西北片区覆盖建平镇、芦溪镇、新鲁镇等7个乡镇,园区以水稻、油菜为主导产业,2024年园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24.81万亩,总产值42.03亿元,是全国首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基地、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核心区。
同样因路而兴的还有新鲁镇。作为三台重要的粮油产业集镇,新鲁镇依托现代农事中心和油菜制种科研创新中心,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大规模作物种植。交通优势让油菜制种产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吸引6家种业公司入驻,产量占全县一半以上,产品畅销国内外,为农户创造4000余万元收入,助力三台县粮油产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
农村公路不仅畅通了产业发展的“毛细血管”,更架起了乡村旅游繁荣的“桥梁”。进黄路等公路串联起潼川古城、团结水库、云台观、郪江古城等景点,形成旅游环线。
三台县交通运输局因地制宜建设“行、游、健、娱”等体验交通体系,采取串点成链方式,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游、生态游、休闲游、乡村游线路。游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城区自由选择上下车点,灵活安排游览行程,满足了游客绿色、个性化出行需求,缓解节假日交通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质量。
7月的团结水库碧波荡漾。依托日益完善的农村公路网,位于团结水库的牧云湖旅游景区项目持续开发。该项目聚焦国防知识教育、拓展训练等功能,整合红色资源,致力于打造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
“目前,我们可同时满足800名学生开展游学研学实践活动,并提供食宿保障,每年可接待2万余名学生。”四川牧云湖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文君说,“随着周边公路网络的日益完善,我们在开展游学研学实践活动的同时,持续开发露营及观光度假等服务产品。”
如今的三台,民居白墙黛瓦、花草繁茂,农村公路蜿蜒如绸、纵横似网,不仅服务城乡发展一体化,激活沉睡的乡村资源,为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更让百姓捧起了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在这里,一条条农村公路犹如丝织锦带,为三台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当地群众满怀着幸福梦想,沿着平坦通途走向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