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郭毅刚
手脚齐到与上下相随看似简单,实际做到并不容易。从运动习惯来看,手比脚运动多。在传统武术中常有立桩及各种步法,而练拳者的天赋、习拳时间以及师父水平各不相同,导致一些人陷入误区,将武术练成了摆姿势、亮相的舞台动作。
太极拳并非表演项目,而是武术。武术的本质在于其实用性,若不能实用,那只能称之为操或戏。戏和操固然也能锻炼身体,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值得大力推广,但拳术应具备其应有的实战作用。
手脚齐到是指进攻,上下相随则是防守。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实用,实现整劲。整劲是太极拳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整体观念是太极拳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大一统的思想指导下,产生九曲珠之劲,内外三合才是有根之木、有水之源,才能真正体现太极拳精神之本质。只有通过这种正确的训练,才能达到前人所说的“身似猿猴、进退神速、虚实莫测”等令人向往的太极拳功夫境界。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拨开云雾,你将看到常人难以想象的美景,实现人生的跨越。
许多练武之人渴望练好太极拳,却因不理解其精髓,一直走在黑暗的摸索之路上。其实,前人早已告诉后人练拳的诀窍,只是大家熟视无睹、不明真相,为了让更多人明白,我专门撰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后人不再走弯路。
手脚齐到、上下相随是正确的,但它们之间有没有先后之分呢?答案是有的。其中既有同起、同落的情况,也有不同起、同落的情况,更有同落时虚实变化的情况,我们将下文详述。
以揽雀尾为例。同起时,掤遇阻则变,可变挤法。这里就有顺势挤、换步挤之变,挤受阻则变捋,捋受阻再变挤,这个挤与前面的挤在虚实上有所不同;挤受阻再变按之阴使人落空,然后变按之阳将对方击出或杀伤。整个过程充满了变数,但这种变化是在“舍己从人”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变的机会是在遇阻则变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手脚齐到又是相对的,在实战中应随机来制定脚先或手先到。真假虚实决定了谁先到或齐到的节点,这里还应注意引劲的分布、听劲的侦察、空灵状态的判断等。这些技巧有的是让对方看到的,有的不让对方感觉到的;有给对方传递错误信息的,有的则将自己的信号弱化的,不一而足。但在练拳时,手脚齐到是基础练法,而真正的功夫是千变万化的。真正的重拳重腿一定是整劲的,是手脚齐到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脚和手同时到的核心技术,依然是太极的中心力量在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具备扎实的太极拳功夫,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招法。
手脚齐到应把手脚的定义搞清楚。广义上的手脚是指上肢与下肢。上肢包括:手、臂、肩和膀(前胸、背阔肌、胛骨);下肢包括:脚、腿、膝、胯、腰肌。手脚是一个概念,实际上它是综合力量的体现,我们称作劲,这种劲是有意的,是通过训练和学习才能拥有的,但要想运用好它,还需要更复杂的过程。
手一般是指拳或掌,拳与掌的使用本身就有所不同。例如,拳的各种面有不同的承受力,掌也是如此,太极拳在这些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手上血管神经的分布、皮下组织的承受力和增生情况、后期的养护等,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手与脚合叫手脚齐到,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也应要同时到或同时进攻,还有外和内的结合,这些就是整劲。整劲是太极拳的特点,八法之合是靠劲,而靠劲是整劲的代表,运用好靠劲是太极拳练成功的标志。
太极拳在向前的攻击时,往往会有偏上或偏下的变化,这关乎进攻的效果,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例如:进攻时偏下,是想让对方有向上的动作,反之,偏上进攻是想让对方有向下的用力,从而才能借力达到目的。这种引劲需要粘劲的功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之偏”,也叫“拿”。这微妙的拿法引而入扣,应做到用意不用力,若用力则适得其反。在推手、散手中多加练习体会,一旦领悟,收获将非常之大。
手脚齐到、上下相随最重要的是内外相合,这是重中之重,也是内家拳最重要的方面。肝与掤相合、肺与按相合、心与挤相合、肾与捋相合、云手与脾胃相合,这些是内劲的组成。在现代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没有深厚的内功,很难做到独树一帜。
手脚齐到、上下相随在心意上是最难练的,我们的一切动作只有在正确的动作和判断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好作用。这是“我独知人”的过程和功夫,能正确的判断出我们动作的快慢、长短、劲力大小、起落时间等,都需要下功夫去完成。除了平时的多练,还有很多预判和经验,才能达到的空灵和凌空的境界,同时还要有一击而中的能力。这正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练法的基础。
手脚齐到、上下相随需要粘黏连随的功夫作为支撑,“不丢不顶”“舍己从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功夫源泉。让我们练习太极拳,享受太极拳的魅力,并将其用于造福人类。我们一直在努力前行!
(作者为邯郸市非物质遗产评审专家,河北省太极拳健康学会副会长兼技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