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赋能·文创兴旅
——天津大学开展助力宕昌县文创产品创新与品牌升级行动
陇南日报通讯员 张吉平 尚芮 乔景怡
七月的宕昌,清风送爽,景致正好。作为“红色圣地”,哈达铺的红色印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革命岁月的峥嵘;“千年药乡”的草木间带着晨露,弥漫着中药材的独特清香;“山水官鹅”更是绿意盎然,溪流与湖泊相映成趣,勾勒出灵动画卷;这片集自然与人文之美于一身的土地,不愧“康养福地”的美誉。
在这充满魅力的七月,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师生团队深入宕昌县,以“三色赋能·文创兴旅”为主题,开展文创产品创新与品牌升级行动,通过“产品开发、资源活化、传播赋能”三位一体框架,将当地“红、绿、古”三色文旅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创成果,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展示”向“价值创造”跨越,为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宕昌县丰富的红色文化、秀丽的绿色生态和厚重的古色底蕴,为天津大学师生团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灵感。他们立足资源禀赋,就地取材、巧思创作,手工制作出一系列融入当地元素的特色文创产品,包括印有官鹅沟风光的发卡、刻有古羌文化符号的冰箱贴、再现红色故事场景的摆件等,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宕昌的独特魅力。
为让更多人了解宕昌、走进宕昌,团队在官鹅沟通天门、岷江步道等游客密集区域开展互动活动:游客只需关注“陇南宕昌发布”公众号、抖音号、快手号,或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关于宕昌的文旅视频,即可免费换取师生们自制的文创产品。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游客们踊跃参与,不仅收获了独具特色的纪念品,更成为了宕昌文旅“宣传员”,让美景与文化通过网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学生白锦川说:“我们这支来自天大的团队,希望能在宕昌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赋能者’的独特作用。一方面,我们能通过专业能力把地方的‘隐性资源’转化为‘显性文创’,比如用设计手法让羌王印、哈达铺红色文化等符号更易被年轻人接受;另一方面,能链接资源——比如我们对接的设计公司、当地合作社,让文创从‘小手工’变成‘产业链’。未来我们还会持续跟踪项目,希望能形成可复制的‘宕昌模式’,为其他县域文旅发展提供参考。”
天津大学学生王润嫣说:“我们项目的核心是想让游客近距离了解宕昌‘红绿古’三色文化的魅力。我们把车拉草原的牛羊、牛头寺山中的松果、枯枝,官鹅沟中的树皮、石头等自然元素融入手工作品,比如我们利用石头、草粉、风车等元素还原高山草甸的层次和风景,制作形成微缩景观,利用松果、树皮、枯枝制作形成冰箱贴、发卡等有意思的文创。我们会让游客关注宕昌发布微信公众号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关于宕昌的视频图文,他们就可以带走一份我们制作的有宕昌记忆的手工纪念品,这样的活动形式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就地取材的文创产品,也让人们能够认识宕昌、记住宕昌、爱上宕昌。”
活动中,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师生团队热情推介宕昌的文旅资源,从红色遗址的历史沿革到绿色山川的生态价值,从古村落的民俗风情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巧思,细致的讲解让游客对宕昌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场游客络绎不绝,互动氛围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这些文创产品既有新意又有温度,通过参与活动,我们更愿意主动分享宕昌的美,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地方。”
此次行动不仅为宕昌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样本,更通过“创作+传播”的联动模式,让文旅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切实推动“资源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宕昌县文旅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顾洋
上一篇:“向阳家园”重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