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北新闻网)
“请问,在金刚石材料加工上有什么新技术?”吉林大学教授姚明光的新型金刚石高压合成报告刚讲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刘振宇便举手提问。他说,团队做成的材料太硬,很难加工,正想寻找解决办法。
“没想到有这么多高水平的科学家,现场就有技术对接。”姚明光说自己很意外,也很惊喜,此次参加新材料论坛,他详细介绍了近几年在六方金刚石及其制备技术方面的进展,并带来人工合成金刚石及应用、富氢高温超导等代表性成果,希望能与辽宁携手合作。
7月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赋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行动开幕式暨成果对接会在沈阳举行。活动以“菁英聚辽增动能 创新硕果助振兴”为主题,当天下午围绕新材料、能源与化工、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农业科技、生物医药、人口与健康、海洋科学等领域,分别召开8场分论坛,举行领域项目路演和青年科学家交流,促进更多优秀创新成果在辽宁转化落地。
“太精彩了!”聆听完整场报告,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培涛感叹,这种高效的产需直接对接,非常利于促成研究人员与产业界同仁的紧密联结。
“这里既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也有省内材料领域出色的青年科学家,希望借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省科技厅搭建的平台,与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能擦出火花,为后续抢占材料领域科技制高点蓄积力量。”金属研究所副所长黄粮说,论坛搭建了省内外人才交流的广阔平台,将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近几年,金属研究所全面推动在辽科技布局,与沈鼓、鞍钢、瓦轴等120余家企业协同攻关,推动了构筑成型、高端轴承、稀土钢、冷喷涂等系列技术应用,解决了行业关键技术难题,一批重点项目在辽落户。”
“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大连理工大学拥有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辽宁黄海实验室,分别做基础理论研究及相关技术成果转化。”辽宁黄海实验室副主任鲍岩表示,由大连理工大学主持的先进制造领域分论坛,汇聚国内先进制造相关领域青年学者、科学家共同研讨,能碰撞出新的火花,真正促进一些技术成果在辽宁落地转化,提升辽宁制造业发展水平。
除了雄厚的工业基础,辽宁在能源与化工领域拥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重要科技力量,拥有一批战略科学家,创新基础同样雄厚。
“我们的研究成果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优异,很适合在东北地区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余彦说,论坛搭建了非常好的能源化工领域成果交流与合作平台,有利于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孵化的系列创新成果赋能辽宁振兴发展。
“我们做的是一个固态电池产品开发,需要不同学科的不同知识,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切身感受到了辽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度重视,以后会考虑在辽宁做产业化落地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王九天表示。
辽宁海洋资源禀赋突出、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要素完备,在海洋工程、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清洁能源和绿色化工、海洋资源开发、水上交通运输、深远海极地等领域创新优势明显。
“近几年,辽宁围绕重要品种海参、海胆和滩涂贝类做了大量科研工作,为整个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李成华主要从事水产动物免疫学和病原学研究,他建议,在加强海产品病害预防措施的同时,辽宁还应做好新品种开发,将辽宁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优势。
8场分论坛,嘉宾云集,场场精彩,场场爆满。
“分论坛吸引专家学者350余人,其中省外高水平青年科学家80余人,包括85家省内外高校、22家院所和26家企业。”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菁英荟萃、赋能振兴,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必将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最大增量”。
(辽宁日报 记者 孔爱群)
责任编辑:冯庆洋
上一篇:严惩财务造假,优化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