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叔叔阿姨感谢你!”……特克斯草原孩子们歪歪扭扭的明信片字迹,与江宁街头叠放整齐的爱心包裹,共同串起一条跨越4000公里的温暖脉络。2015年至2025年,农工党南京市江宁区医务支部主委徐庆芳带领团队用十年坚守,将5万余件衣物、超万元文具图书及20余所爱心书屋的温暖,源源不断输送至新疆特克斯县的草原牧场。这场始于义诊的善意接力,如今已成为凝聚十余家单位、数千名爱心人士的公益品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山脉与扬子江畔同时绽放。
义诊触发的爱心:
一件冬衣的重量
“牧民们围上来挑选衣物时,眼里的热切让人揪心。”2015年,徐庆芳在援疆义诊中深入特克斯8个牧区,发现当地农牧民衣着简陋,部分孩子甚至没有合适的冬衣。彼时当地公益组织“温暖特克斯”因物资匮乏难以为继,首次送衣现场,刚卸下的衣物便被迅速领空的场景,成为她发起爱心行动的直接动因。回到江宁后,她率先在农工党内发起闲置衣物捐赠倡议,2015年冬,首批爱心包裹通过邮寄抵达边疆,开启了这场跨越千里的温暖传递。
从百件到万吨:
全民接力的能量聚合
2016年成为爱心行动的转折点。在江宁援疆指挥组的大力支持下,联合江宁电视台、慈善总会等单位,暖冬活动募集到15吨约4万件衣物,首次通过物流大规模运输。此后数年,参与群体呈几何级扩展:2017—2018年携手谷里统战、九三学社江宁支社筹集1600余套衣物;2019年联合街道妇联等单位筹得41箱物资。捐赠节点也逐渐固定,每年3月学雷锋月成为江宁各社区、医院的爱心集结号,新衣物与文具的占比显著提升,有家长特意购置新文具让孩子参与捐赠,让温暖以更直接的方式传递。
从衣物到精神:
多元帮扶的生态成型
随着物资需求的变化,捐赠形式从单一衣物拓展为“衣物+文具+图书”的多元体系。2022—2023年,价值万元的书包文具与34箱衣物同步送达;2024—2025年捐赠规模达40箱,并为困难小学建立爱心书屋。
更动人的是精神层面的回响:2016年某学校捐赠衣物中,一张写着“希望温暖你冬天”的学生纸条意外掉出;援疆结束时,孩子们送来的“爱心苹果”与手写明信片,成为援疆队员珍藏的礼物。这份双向奔赴的情谊催生出更深层的传承——农工党江宁基层委员会先后有13名党员受感召援疆。徐庆芳也将第三次踏上援疆征程,她表示:“无论以何种形式,农工党的帮扶脚步不会停止。”同时,在江宁本土,农工党各医疗支部年均开展十余场义诊,覆盖土桥、横溪等敬老院及社区,将医疗服务送到基层群众身边,“义诊与捐赠相辅相成,都是为了传递关怀。”徐庆芳说。
十年坚守,特克斯的农牧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爱心行动也成为两地友好的象征。2016年,徐庆芳先后获江宁区对口支援特克斯县优秀卫生援疆专家、特克斯县优秀专家、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第八批优秀援疆干部、伊犁州卫生援疆优秀工作者及特克斯县最美阳光公益人等殊荣。这些荣誉,既是对她援疆期间医疗帮扶与公益行动的高度肯定,更见证了苏伊两地情谊的深厚联结。“我们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但对边疆的孩子们来说,可能影响他们的成长。”
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征程中,农工党江宁区基层委员会的十年坚守,是千万份微小善意汇聚成河的缩影。当衣物跨越千里,当义诊传递关怀,当不同民族的手紧紧相握,爱,便成了最坚实的纽带。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终将在岁月中长成“参天大树”,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杨晔
下一篇:潮起香江,机构逐鹿港股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