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唯伟
时下的定西,广袤的田野上,黑膜覆盖下的马铃薯垄垄相连,像一条条黑色的丝带,缠绕着丰收的期待。
这景象,是定西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为“定西农科院”)多年默默耕耘的成果。
作为当地唯一的农业科研机构,定西农科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促进地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发展使命。
从20世纪末突破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到21世纪初选育抗旱品种,再到如今对全产业链的科技赋能,定西农科院以科技为笔,精准勾勒出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为中国“薯都”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时光回溯至20世纪末,定西马铃薯产业正遭遇一场严峻的“病毒危机”。病毒广泛传播,导致马铃薯种性退化、产量锐减、品质下降,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定西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毅然投身到马铃薯脱毒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攻关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探索,脱毒组培工厂化快繁技术在定西农科院成功落地。
科研人员就像精密的外科医生,精准剥离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剔除病毒,通过严格的病毒检测体系确保种薯“身强体壮”,再利用高效的组培快繁技术,实现种苗的规模化、周年生产。
凭借这一技术的率先突破与示范推广,定西农科院在21世纪初,成功帮助定西建成了当时国内规模领先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为马铃薯产业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解决了种薯的“源头”问题,如何让马铃薯在定西这片相对干旱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又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新课题。
定西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抗旱品种的选育,搜集引进各种类型种质资源700余份,选育出了一系列适应西部干旱区气候条件种植的抗旱马铃薯新品种定薯系列品种9个,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淀粉加工型国审品种“定薯3号”和全粉加工型品种“定薯6号”,深受薯农欢迎。
进入新时代,定西农科院的科研视野进一步拓宽,从单纯的品种选育拓展到覆盖马铃薯全产业链的科技赋能,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好薯”,而是致力于推动产业向更高效、更优质、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品种方面,持续开展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在栽培技术方面,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种植与收获等集成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产后处理与加工方面,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马铃薯淀粉、全粉、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在品牌建设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定西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与推广,提升市场竞争力……
科技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服务“三农”的实效上。定西农科院深知这一点,始终把科技服务作为科研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打通这一关键环节,定西农科院构建了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他们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召开现场观摩会、发放通俗易懂的技术资料、开展“一对一”的技术帮扶、派遣科技特派员驻点服务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精准传递到农民手中。同时,在不同生态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让农民能够直观地看到科技带来的变化和效益,增强他们应用新技术的信心和意愿。
农民们由衷地感叹:“市农科院的专家们就像我们的‘及时雨’。什么时候有难题,他们都能帮我们找到解决的办法。”
科技之光,不仅照亮了定西马铃薯产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更照亮了定西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
上一篇:三伏天 中医教你“冬病夏治”
下一篇:让供应链真正变成“共赢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