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军权 孙永杰 通讯员 高磊 常芬
7月17日,干燥的风掠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三师五十四团,该团二连职工索法增家的油莎豆田里翻涌起层层碧浪。“谁能想到,如今这里真种出了‘金豆子’!”索法增说,2017年的连队,风沙刮得人脸生疼,土路坑洼颠簸,放眼望去,连个像样的商店都难找。
索法增的弟弟索卫增接过话茬:“有一次拖拉机坏了,我蹲在漫天黄沙里,对着一个断裂的小零件直发愁,就这几块钱的小玩意儿,得跑到几十公里外的莎车县去买!油钱都够买一筐零件了。”
那一年,五十四团还没有像样的主导产业。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五十四团立足土地盐碱化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全年干旱少雨的现实条件,选择种植油莎豆,让这里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万事开头难,职工种植油莎豆,缺技术、不懂管理,效益低是肯定的。”五十四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副主任王凡坦言,“当初试种小麦、玉米,风沙一吹,都难以成活,只有油莎豆能扎下根、固住沙。”
2019年,希望的种子在五十四团倔强地扎下了根,索法增跟着种起了油莎豆,汗水浸透沙土地,豆苗竟也顽强地铺展开绿意。
种油莎豆头几年,大家心里都没底:种下去,能收多少?收出来,咋卖?
五十四团党委未雨绸缪,着力打造以油莎豆为主的“种、养、加”循环生态产业链,积极招引油莎豆加工企业。
“不管是卖给团场企业还是周边县市,都有不错的销路。”索法增说,“咱就甩开膀子干!”
请专家、传技术、举办油莎豆产业发展论坛……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四团为提高职工群众油莎豆种植技术而不断努力。职工群众也不甘落后,种植管理油莎豆越来越得心应手。
2023年,索法增种植的油莎豆平均亩产760公斤,2024年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年收入达20万元。
“油莎豆成了团场发展的破局之钥。这神奇的小豆子,硬生生将昔日平均亩产200公斤的沙土地,改造成平均亩产500公斤的丰饶沃土,团场粮食总产量也从昔日的132.7万公斤跃升至2024年的761.9万公斤!”王凡说。
“我哥种油莎豆有门道,咱就伺候好这些‘铁牛’!”与索法增一心种油莎豆不同,索卫增把农机服务当作主业,还加入了农机合作社,“自家地用完了,合作社派活儿,多挣一份钱,心里踏实!”
今年6月,一张聘书送到索法增的手中——新疆油莎豆农业科学研究有限公司请他当技术员,管理140亩试验田,月薪6000元。“种了半辈子地,头回有人喊咱‘技术员’!”他又惊又喜,眼中闪着光,“这豆子,真让咱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如今,五十四团的油莎豆产业链越来越完善,油莎豆产业研究院、油莎豆初加工厂、油莎豆精深加工厂、油莎豆啤酒厂等6个项目相继落地。该团不仅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油莎豆种植示范基地,还实现了油莎豆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
“从不懂油莎豆到靠它致富,五十四团生产总值从建团初期的1093万元提高到2024年的2.88亿元,小小的豆子蕴含着推动团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惊人潜力。”五十四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李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