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霍晓庆
盛夏,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6万余亩羊草迎来首茬收获季。无际的绿草,将成为牛羊的营养大餐,其种子经过初加工后也将送到包衣厂,用于全国各地的生态修复和草种繁育。
无法想象,2019年以前还是连片的沙化土地和盐碱地的小街基镇,如今不仅成了生态治理的典范,还成了草产业基地,羊草亩均效益能达到1500元,实现了从沙地变绿洲到绿富同兴的跨越式发展。
羊草具有抗寒、抗旱、耐碱、耐瘠薄、耐风沙等特点,其种子是生态治理的优良草种。目前,通辽市羊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干草产量12万吨,带动草原生态旅游和畜牧业稳定快速发展。
引草入沙,在沙海变绿洲中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是通辽市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沙地区域面积5490.92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5.2%,是科尔沁沙地主体区。几十年来,通辽市始终把防沙治沙、保护生态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实施六期“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了以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为目标的“四个千万亩”生态工程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科尔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累计投入生态建设保护资金超400亿元,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荒漠化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发展问题。“既要绿起来,也要美起来、富起来!”近年来,通辽市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科学合理利用沙区独特资源,积极发展“五个生态产业”,开辟出一条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关键之举。
在科尔沁区清河镇公济号村280亩“塞外红”苹果示范基地,一串串绿色的果子挂在枝头,村民们正忙着修枝疏果。再过两个月,果子将迎来丰收,并漂洋过海远销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塞外红”苹果是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历时20余年选育而成的小苹果新品种。其果色艳丽、口味香甜、丰产性好、抗逆性强,成为通辽市生态治理的首选经济林品种。2019年,公济号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对残次林进行改造升级,引进“塞外红”苹果,不仅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局面得到有效控制,还增加了村民收入。
近年来,通辽市引“果”入沙,因地制宜发展林药产业,重点建设以“塞外红”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和以文冠果、元宝枫、榛子为主的木本粮油基地,全市“塞外红”苹果栽植面积已发展到32万亩,年产值6亿元。充分利用林间发展林药、林菌和养禽等特色林下经济,全市林间中蒙药材种植已达30多万亩,年产值8亿元。林药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更成了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引“光”入沙,积极推广“风光互补”“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等治沙模式,也是通辽市产业治沙的亮点。借助实施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2024年通辽市在扎鲁特旗、科左中旗实施治沙工程16.4万亩,配套建设新能源110万千瓦。板下、板间种植多年生牧草和中草药材,成为沙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25年,一体化工程治沙任务7.2万亩,配套建设光伏装机规模60万千瓦。
随着夏日旅游旺季的到来,库伦旗银沙湾旅游景区迎来了八方游客。作为东北地区最大沙漠旅游区,近年来,银沙湾旅游景区举办大小赛事100余场,最高峰时创下30余万人次、5万余辆车的纪录。“紧跟冰雪游、自驾游、亲子游、研学游等旅游发展新趋势,我们打造了库伦银沙湾水陆空文旅综合体,全力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总经理严茂旺介绍。
点沙成“景”,通辽市依托沙漠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草原公园等特有自然景观,围绕“科尔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大力发展沙区生态旅游产业,全市年接待沙地生态旅游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年产值达16亿元。
治一片黄沙、绿一方水土、富一域人民。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从与沙博弈到“与沙共舞”,是观念的转变,也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