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评论员 杨禹
改革,总是要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者面前,从来不乏难关。
难关就是用来攻克的。
四川广安与重庆渝北,相邻的两省两地,用过去几年的生动实践,为我们书写了一个积极坚韧的改革攻坚故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部署了“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的重大改革任务。大江南北,都为之动了起来。站在最前排的探索者,不在东部,而在大西南,在“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实践里,在川渝高竹新区这片改革热土上。
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中,让川渝高竹新区范围内两省市的制度、政策等统一起来,就是一件从来没有人做过的难事。真做起来才发现,难度,比之前想象的,大得多。川渝高竹新区这五年的改革实践,给全国各地的改革攻坚者,能带来不少启发。
建新区之初,相邻两省市,仅税收一个方面,就有116项大大小小的政策差异。确定统一原则,一项一项解决,五年携手,已攻克大半。新区的电,“四川电”多为水电,“重庆电”多为火电,发电方式不同,电的一些相关政策机制也不尽相同,40余项两省差异,已逐一解决。攻难关,就得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拿出韧劲,“一口一口把饭吃掉”。
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需要基层大胆探索,往前冲。川渝高竹新区蹚出了一条基层突破重大改革难点的新路。改到深处,要突破一些体制机制的堵点卡点,又已是基层力所不能及之事。中央有关部委、川渝两省市既做好顶层设计,也在关键时刻、关键事项上及时出手,协调推动。攻难关,就得各个层级一起上阵,科学有序、协同发力。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五年攻坚,川渝高竹新区已在8大领域探索出100余项改革成果,“改革味道”浓,“法治味道”同样浓。两省市人大探索推进协同立法,为新区的运行、创新、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攻难关,得改革创新与法治建设一起推动,让“两翼”“两轮”相得益彰、相互支撑。
川渝高竹新区的改革,在最前沿,也在最深处。它有一定的领先性,但也并非单兵突进。
正在高质量推进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一个跨省新区的改革突破,提供着丰富场景与重要支撑。
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地围绕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的改革探索,都与川渝高竹新区的攻坚克难,在遥相呼应、同题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