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近日,经常胸闷、左侧间歇性胸痛的曾先生来到长沙市芙蓉区车站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胸痛门诊问诊,医生第一时间给患者做了检查,随后通过“芙蓉区远程心电会诊平台”上传了检查结果。短短两分钟,传来了湖南省人民医院心电图诊断后台诊断,提示该患者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救护车立马从湖南省人民医院出动,一场生命救治的接力赛展开。
经过手术,曾先生转危为安,病情很快好转。从接诊到检查,再到转院治疗,仅仅用时一个小时,为胸痛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急性胸痛的治疗是与死亡赛跑,黄金90分钟是抢救心肌梗死的关键窗口。”长沙市芙蓉区卫生健康局局长田松柏介绍,近年来,长沙市芙蓉区率先在全省构建完善基层胸痛救治单元防护体系,进一步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组建“城市医联体”。截至目前,共开展远程心电诊断15000余人次。
“一般心肌梗死患者疼痛来源于胸口,而这位患者却是左肩。”2024年,芙蓉区荷花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刘思靖接诊了一位不寻常的“肩疼”患者。凭借专业直觉,面对原本只是来做理疗的这位患者,刘思靖却坚持为其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关键要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田松柏说,“目前,基层医疗人员仍存在学历不高、医疗技能薄弱等问题。刘思靖等基层医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得益于推动辖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通过开展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诊疗水平。”
在芙蓉区马坡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四,一场“医疗问答”都会进行。服务中心的临床医务人员轮流“出题”,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专家“接招”回答。“通过这样一系列业务培训和共同切磋,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各类症状,我们基层医务人员也能防早识早,从而实现早确诊、早治疗。”马坡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夏红艳说。
家住东岸街道、今年70岁的孙奶奶,心脏问题可不少。今年4月,她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做冠脉造影,显示她的血管已经有70%狭窄,当即住院,进行了药物治疗。出院后,心肺康复成了绕不开的难题。
听人说东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心肺康复中心,孙奶奶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过来就医。没想到,在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心脏康复方案”——既有药膳食疗、运动指导,还能接受要在大医院才能开展的体外反搏治疗。
“以前走几步路就胸闷心慌,晚上觉睡不好。现在啊,遛弯半小时不费劲,一夜到天亮就起夜一次!”孙奶奶最近逢人就夸,自己这缠身多年的心脏毛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被治得妥妥帖帖。
“心肌梗死急救后不能‘躺平’,康复治疗仍是关键。针对此,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心肺康复中心,把原本要在医院才能进行的康复训练前移到社区,不仅能让居民少跑路,而且有效降低了就医成本。如今,市民家门口的社区康复中心已经成为康复治疗的首选。”东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护士王晶介绍。
“与传统单一机能康复相比,我们中心将中西医康复充分融合,在机能康复训练的同时搭配推拿、按摩、针灸等中医康复理疗手段。”东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邱辉说。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得益于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的建设。近年来,芙蓉区辖区三甲医院与区内13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城市医疗联合体。目前,包括从胸痛救治到康复治疗的各类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已服务居民十万余人次。
(本报记者 赵嘉伟 通讯员 姚淋凡)
下一篇:【大美中国】城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