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1.24亿元中国移动子公司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乐聚机器人今年预计交付千台,教育机构及车企、工厂的采购需求也在增长……业内认为,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加速,其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而2025年至2026年将是关键窗口期,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及产业链协同将决定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进程。
人形机器人频获订单
6月25日,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发布的采购项目结果显示,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
根据此前项目比选公告,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此次采购的项目总预算为1.2405亿元(含税)。其中,采购包1为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预算为7800万元(含税),最终中选人为智元机器人;采购包2为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五指灵巧手,预算为4605万元(含税),最终中选人为宇树科技。
万联证券认为,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1.24亿人形机器人订单是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迄今公开的最大单笔订单,它不仅是两家头部企业的商业突破,更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转折,预示着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商业化落地可期。
“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除中国移动外,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教育机构,以及车企、工厂的采购需求也在增长。”万联证券表示。
据企查查数据,智元机器人已中标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的数采及展演机器人采购项目,宇树科技也中标了中国科学技术馆2025年流动科普设施资源采购项目。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CTO彭志辉表示,“我们去年的营收大概为一亿元,今年的目标是实现数倍增长。信心来源于多个方面,一是订单确实有了增长,包括已有客户的续签的新产品的拓展;二是我们的产品矩阵也在完善,从单一的本体销售扩展为解决方案加服务的模式;此外,生态合作也在落地,我们甚至会主动投资一些生态伙伴,与数采中心、数据服务企业等共建一些价值场景。”
据介绍,目前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量产超过千台,主要运用在柔性制造、科研教育、文娱表演、展厅讲解、具身研究、特种替身六大场景。
前不久,乐聚(苏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松也透露,“公司去年已交付100台人形机器人,今年一季度的订单量增长了200%,预计全年的交付量会在千台左右。为应对新增客户的需求,我们去年年底新增了产线,基本上是每下线一台就交付一台。”
目前,乐聚机器人交付的人形机器人多在科研机构、实验室“上岗”,还有一部分则主要从事展厅、商场等商业服务场所的导览导购以及工业场景里物料的分拣和搬运等工作。
产业链企业发力轻量化
近来,不少上市公司透露,已在人形机器人材料轻量化方面积极布局。
5月30日,中鼎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中鼎股份为墨甲机器人量身打造了橡胶类核心零部件33项,其中人形机器人组件22项,机器狗组件11项,主要在耐损、抗冲击与轻量化领域为机器人的灵活交互和坚固耐久提供可靠保障。
6月19日,万凯新材称,作为领投人之一,万凯新材参与了灵心巧手PRE-A轮融资,投后股权占比8.2%。万凯新材表示,公司本次投资,不仅看好人形机器人赛道,更希望借助与灵心巧手的合作,共同研发和探索公司聚酯新材料产品及其他轻量化高性能材料产品在人形机器人中应用的可能性。
7月14日,恒辉安防也在互动平台上透露,凭借高强度、轻量化及优异的柔韧性,公司生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在机器人灵巧手腱绳、轻量化外壳型材、柔性关节保护件等场景具备显著技术适配优势。目前,公司已与多家机器人领域领先企业完成多轮送样测试,正合力推动该材料在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创新落地。
东吴证券认为,轻量化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夕的进修课。轻量化可以解决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几大痛点——续航、散热、零部件性能不达标、灵活度不足等。由于轻量化之路刚刚开始,材料轻量化是当前的主流路径。
基于此,除上述上市公司外,多家产业链企业也在人形机器人的材料轻量化上发力。鑫铂股份宣布,公司正积极推动铝合金材料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产品应用;巨轮智能称,公司最新研发的若干规格XT减速器产品,可以满足人形机器人轻量化需求,提高减速器的刚性、精度和寿命;唯科科技表示,公司已有或潜在的技术储备,涉及人形机器人的关节电机零部件、PEEK丝杆、行星齿轮箱等轻量化产品,正积极对接国内机器人主机厂及一级供应商,推动现有产品及潜在技术储备产品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公司上的应用。
产业链协同决定量产进程
业界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实验室创新”向“市场化爆发”的过渡阶段,2025年至2026年或是关键窗口期,而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及产业链协同将决定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进程。
彭志辉表示,“这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没有任何参考,我们是在跟所有供应商共同成长。之前,智元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没有哪家厂商能够提供成熟的供应,我们就跟供应商共同研发,最后做到了足够稳定、足够成熟、成本足够低。”
“价格下探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万联证券在研报中称,成本仍是当下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普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攻克成本难关,建议关注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并实现低成本量产的公司,以及受益于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国产零部件优质公司。
王松说,“当前,具身智能产业正沿着大脑、小脑、本体这三个方向发展,通过场景打磨逐渐成熟并实现产业化,这条路线正确且前景广阔。”他认为,在研发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尚未通过产业化验证,但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加上政策的支持,“技术会逐渐收敛到一条可以应用和产业化的路线上来。最多5年到10年内,行业将呈现指数级增长。”
不过,民生证券提醒,人形机器人行业整体仍处在初期阶段,可能会因为应用场景适应度低、单台造价成本过高等问题,延后商业化落地进程。此外,人形机器人还未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当前的技术路线存在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风险,若后续变动技术路径,相关零件需求可能不及预期。
上一篇:三伏天,防晒口罩怎么选?
下一篇: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稳中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