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高阁之上,凭栏远眺,赣江蜿蜒如带,江面上波光粼粼。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绝画卷,千年之后,在无数登临滕王阁的游客眼前徐徐展开。日前,本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活动,深入赣鄱大地,切身感受城市更新的“脉动”。
“原来我们整个景区被围墙圈起,游客进来都要买门票,现在通过‘三还’工程,景区90%以上的区域向市民免费开放。”南昌交投集团副总经理、滕王阁三还北扩工程总调度陈皓介绍。
2024年,南昌市全力推进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并于2025年1月1日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
随着滕王阁景区北扩工程拆除600米实体围墙,景区总面积拓展至约700亩,九成区域免费开放,彻底打破了景区与城市之间的物理隔阂。如今,滕王阁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绵延近3公里,市民游客漫步滨江步道即可全览“豫章十景”。
“把最美风景还给大家,聚起了更旺的人气。”南昌旅游集团董事长朱旭笑着说,通过吸引人气不仅促进了“二次消费”,也为景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滕王阁景区收费区域虽有所“缩水”,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却实现“双增”。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滕王阁景区累计接待市民游客近70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448.59万元,同比增长10.65%。而景区南园、北扩区等免费开放区域人流量高达56.83万人次,同比增长99.82%。
“扩容升级”后,滕王阁景区也实现了与万寿宫、大士院等南昌老城区旅游景点的整体联动。
大士院街区位于滕王阁畔,由大士院街和半步街两条街道十字交叉形成核心区域。南昌市紧紧围绕“烟火大士院”的目标定位,成立大士院街区提升改造工作专班,秉持“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按照20世纪80年代风貌对街区进行全面还原,增设“大士院老街”仿古牌楼和极具年代感的彩绘、历史文化墙等建筑装饰,营造了浓厚的怀旧氛围。
曾经毫不起眼的老住宅区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一条充满市井烟火气与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街,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在江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伴随着赣南采茶戏主奏乐器勾筒演奏的二胡名曲《赛马》,记者走进会昌戏剧小镇。在这里,印刷厂被改造为“会剧场”,老屋变身“实验剧场”,老空间解锁了新场景,一场有戏有景有梦的别样“更新”正在上演。
会昌戏剧小镇是著名剧作家、导演赖声川的祖籍所在地,由会昌县与赖声川团队联手打造。三江环绕,千年古榕参天,南宋城墙巍峨,明清民居与客家祠堂古雅,人文历史与戏剧文化完美交融……小镇遵循“修旧如旧”理念,尽显“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独特气质。
“2023年,我回到家乡在戏剧小镇组建了大春学馆,目前已经吸引几百人前来学习交流,希望自己能够把传承工作做好,把勾筒与赣南采茶戏文化传承延伸下去。”赣南采茶戏勾筒传承人胡大春告诉记者,大春学馆由董氏宗祠改建而成,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这里被作为培训基地使用。
会昌戏剧小镇以戏剧为主题,围绕“看戏、学戏、演戏、出戏”四类业态导入戏剧产业资源,将当地人文历史与戏剧文化深度融合。2024年1月开镇以来,这里便成了戏剧艺术的狂欢殿堂。多国顶尖剧团携90多部重磅剧目、超1000场精彩演出纷至沓来,200多场顶尖文化交流活动轮番上演,吸引800余万人次游客慕名打卡。
“十四五”以来,江西省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近1.3万个,完成投资额超1.2万亿元。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的经济业态、打造多元消费场景,让一大批老街巷、老厂区、老旧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王晓明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不断深化城市更新,加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