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黄河口的东方白鹳》保冬妮 明天出版社
在黄河与渤海交汇的广袤湿地间,当百万双翅膀同时划破黄河口的天空,当东方白鹳用喙尖调整巢穴中的草茎,保冬妮用三年时光凝固的不只是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令人难忘的生态图景,更是用画笔与文字编织出一曲震撼人心的生命交响。
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是全球性鸟类迁徙的重要途经点,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现在这里是东方白鹳的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每一年都有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形成震撼的鸟浪。由大自然导演的迁徙的巨幕大片,每一年都在天空和大地之间演出,也带给了艺术家以无限的创作灵感。著名生态文学作家保冬妮的最新图画书《黄河口的东方白鹳》正是以独特的生态叙事视角,将理性的科普、文学的诗意、艺术的匠心与自然教育完美融合,为读者展开一幅跨越天地的生命长卷。
《黄河口的东方白鹳》这部作品最令人惊叹的,是实现了叙事视角的蜕变。作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让东方白鹳的羽翼化作我们的眼睛,谱写了一首从云端俯瞰的生态史诗。
巨大的绘画跨页,带给读者极大的视觉冲击,翻开书,读者便与迁徙的东方白鹳共享了翱翔的羽翼,亲眼见证黄河入海处上演的惊心动魄的生命迁徙。随东方白鹳俯瞰大地,黄河口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壮美:秋日,碱性植物变红,湿地如红棕色的巨毯铺展,长途跋涉的数百万只鸟,来到了鸟的天堂。冬日,白雪覆盖的栖息地银装素裹,留在这里的鸟类经受着残酷的生存考验,老弱病残的鸟把生命交予大地,年轻强壮的顽强度过冬天。待到春汛涌动,成群结队的鸟儿再次归来 ,如星河掠过渤海湾。鸟儿们在这里求偶、繁育。东方白鹳的爸爸妈妈要不断地调整巢内的树枝和草垫,让宝宝受热均匀。小黑嘴鸥破壳后还要花三个小时才能爬出来。不是所有的幼鸟都能顺利长大,无数的鸟宝宝夭折,而离巢的鸟很快就要跟着父母开始第一次迁徙。这一切,无论是万千生灵破壳而出的悸动,还是挣扎求生的艰辛,都在鸟瞰视角下获得史诗般的叙事张力。
这不仅带来视觉震撼,更在认知层面重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再是观察者,而是生态网络中的平等节点。
在艺术创作上,保冬妮实现了跨媒介叙事的诗性表达。她历时三年,多次前往黄河口的湿地,采风、写生、拍摄素材、留下速写。在书的结尾,附上了一篇详细的创作手记,其中就讲到如何打造视觉语言、实现图画书创作的突破。她用油画和拼贴植物来创作画面,油画笔触的浑厚与植物拼贴的细腻形成奇妙共振,将大地的苍茫与生命的精微统一。当翻动书页,读者既能感受到俯瞰湿地时油彩堆积出的空间纵深感,又能触摸到巢穴中每根草茎的温度。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贯穿全书的“留白艺术”:黑莽莽的北方森林中若隐若现的飞鸟翅影,未现身影却无处不在的人类守护者,都在虚实相生间拓展了生态叙事的想象维度。
这本书也是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在观鸟中照见生态文明。这部作品构建起立体的生命教育场域。从东方白鹳每两小时翻动鸟蛋的育雏细节,到它们巧妙利用高压电塔筑巢的生存智慧,微观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启示。书中附带的真实鸟类图鉴是读者将书本认知转化为田野观察的通行证。当见证东方白鹳种群从1997年的19只到如今3000余只的复苏轨迹,我们读到的不仅是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更是生态文明觉醒的动人见证。
在宏阔的迁徙画卷与细腻的生命叙事之间,保冬妮找到了平衡点。那些遮天蔽日的鸟群既是震撼视觉的生态奇观,也是叩击心灵的文明隐喻——当我们学会以谦卑之心仰望这些天空舞者,便能领悟: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需要与亿万生灵共同谱写地球故事的创作者。这部作品的价值,正在于它用艺术的重构,重现了这个朴素的真理。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