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尘埃与灵光:李清照传》 周文翰 著 中信出版社
李清照,要是活在现代,绝对是中国文学圈的“顶流”。因为她是最会“怼人”的才女,也是最敢和男人掰手腕的“文坛女王”。用叶嘉莹先生的话说:“李清照是第一个以创作来肯定自己,想要与男性作者一争长短的女性作者!”
可惜的是,关于李清照的记载极为有限,后人只能通过她的词作和零星史料来还原这位才女的生平。《尘埃与灵光:李清照传》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印象中婉约柔弱的才女形象。
宋代的“天才少女”
李清照是李格非续娶后所生的女儿。李格非的第二任妻子是仁宗朝名臣王拱辰的孙女王氏。元丰四年(1081年),王氏生下女儿,夫妻俩给她取名“清照”。这个名字源自《水经注》中对巴郡夷水的描述——“水色清照”。
绍圣二年(1095年),李清照十四岁。这一年,李格非回京担任秘书省校书郎,李清照终于随父母回到京城生活。
在地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李清照才体会到京城与州郡的不同。正值青春年少的她,也有少女的心事和愁绪,写下了几首表现少女情态的词作,比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后来,晁补之到家里做客,李格非拿出女儿写的诗词请他品评。晁补之对李清照的才华赞不绝口,逢人便说:“李家有个女儿叫清照,写得一手好诗文!”李清照在京城士大夫圈子里逐渐有了名声。
更难得的是,李清照并不满足于写些闺阁诗词,她还敢于探讨一些更为深刻的话题。她说:“为什么女子就不能像男子一样写论史、论事的文章?苏轼、黄庭坚能写的,我为什么不能?”这种自信和抱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尤为难得。
浪漫生活之下的真相
大观元年春末,李清照二十七岁,随着丈夫一大家子人,护送公公的灵柩回青州安葬。这是她第一次到青州。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共同整理金石文物,抄写古籍,过着平静的学者生活。后人所谓“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实际上,赵明诚在家待了十几年,一直憋着一股劲儿。
后来,他被派往京城拜见皇帝。临行前,夫妻俩依依不舍。没过多久,赵明诚就被任命为莱州知州,那里离青州有三百多里,靠近海边。几年后,赵明诚又被调任江宁。
当时,驻扎在江宁的禁军统领王亦心怀不满,打算发动叛乱。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知消息后急忙来报,但赵明诚不相信这些传言,不敢采取行动。结果当晚乱兵果然闹事,点燃了天庆观,叫嚣着冲向知府官署。
混乱中,赵明诚和家人慌忙逃出城。第二天听说叛军被李谟的部下挡住,最后从南门逃走了。但城里的百姓都知道了知府连夜逃跑的事,纷纷议论。
皇帝得知后免去了赵明诚的官职。他觉得无颜见人,不愿继续待在江宁。他决定去湖州任职洗刷耻辱。临行前,李清照担心地问:“如果池阳有事,我该怎么办?”赵明诚回答说:“看大家怎么行动吧。实在不行就先丢掉辎重,再丢衣物、书籍和古器物,但那些商周时期的宗器一定要随身带着,与之共存亡。”
李清照望着丈夫离开的背影,心里有些酸楚。她不明白丈夫为何临别时只惦记着那些藏品,对自己的安危却似乎不那么在意。
后来,赵明诚在建康因病去世。
乱世中的“孤傲灵魂”
赵明诚去世后,他的遗产应该由他的孩子继承,如果他没有孩子,就轮到李清照。赵明诚家里的藏品很多,有古玩字画、金石拓本等,而且他没有孩子,这些遗产都归了李清照。
传说朝廷为了防备金人南下,要禁止民众横渡长江,李清照记挂在池阳租的院落里还有两万卷书册、两千卷金石拓本,以及足可以接待上百位宾客的器皿、茵褥等物品。她急忙派遣可靠的仆从去池阳,把物品都护送到洪州,托赵明诚的妹婿李擢暂且保管,打算等病好了再去投奔他。
之后,李清照带着自己最珍爱的书帖画轴和部分金石藏品,前往临安投奔弟弟。她雇用船只东行,吩咐奴婢小心收拾了些轻便的卷轴书帖,以及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的诗文集写本,《世说新语》《盐铁论》等书册,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夏商周三代鼎鼐十多件,南唐诗词写本若干。当然,还要小心保护好丈夫的那部《金石录》书稿。
她的晚景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自身才华无法施展的遗憾。在《声声慢》中,她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词句,描绘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凉,展现了她晚年面对生活的无力感和深深的忧愁。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是孤独而哀伤的,但她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并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她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她个人的命运,也成了后人了解宋代女性命运的重要窗口。
(作者为中信出版社策划编辑)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程思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