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声明:本文仅作研究讨论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决策需独立思考,搭建好自己的逻辑体系和风控体系,切忌人云亦云。
三全食品业务开始于1993年,总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属于速冻食品行业,主要经营业务包含速冻和冷藏面米制品、速冻和冷藏调制食品等。公司2008年2月20日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216)。
三全食品在郑州、天津、苏州、佛山、成都、武汉等地建有8个生产基地。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陈泽民家族,包括创始人陈泽民、其配偶贾岭达以及两位儿子陈南(现任董事长,55岁)和陈希(现任总经理,51岁),四人通过直接持股及关联公司(如East Joy Asia、Champ Day Investment、Super Smart Holding)共同控制公司,截至2025年3月,陈南、陈希、陈泽民、East Joy、Champ Day、Super Smart持有公司9.97%、9.90%、9.29%、9.01%、9.01%、9.01%的股份,陈氏家族合计共控制56.19%。
这里看看三全食品的几个问题。
1)公司业务的可持续性和成长性。
从2022年以来,公司的业绩在持续下滑,包括规模上的下降,也包括利润率的降低,按照公司年报的说法,这跟整体消费市场低迷有一定关系,为了验证这一点,需要看其他公司的情况,典型的是安井食品,其增速比三全快很多,2022年以来依然维持这两位数的收入增速,尽管增速是在下降,到了2025年一季度,则出现了收入和利润下滑。当然,两者所处的行业还是略有不同,安井的速冻主要是在火锅料领域,而三全则是在速冻米面产品。
比较来看,三全食品的业绩下滑,既跟整体经济和行业有关,也跟特定公司所处的细分行业或者自己的行业地位等有关系。
2)速冻食品的生意特征。
很多食品在功能上的特征都很相似,不同的主要是在形式上,速冻米面产品,通常作为主食,饱腹功能。当然,这种形式的替代品并不少,比如说速冻水饺,速冻领域就有很多替代品,比如汤圆、馄饨等,另外还有速冻的手工水饺,此外,跟饺子皮等也会发生竞争。
在渠道方面,公司收入中超过75%来自于经销渠道,最终卖到消费者手中,可能通过超市,可能通过小卖部,还有电商,另外也可能通过餐饮店被消费,除了电商之外,其他的渠道品牌效应都不明显(比如跟白酒的品牌效应显然不具有可比性),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2B的“品牌”效应,而不是我们通常认识的2C的品牌效应。
3)近年来的分红情况。
2024年为每股分0.3元,总2.64亿;2023年为每股0.5元,总4.40亿;2022年为每股0.35元,共分3.08亿;2021年为每股0.6元,共4.80亿。
按照最新(2025-7-18)收盘价11.15元,股息率大概是3.4%左右,在当下的利润水平下,并不算太低。
4)估值情况。
三全食品现在的静态PE值是18.08倍,因为一季度业绩下滑,TTM口径的PE是18.81倍。在2022年以来,公司PE处于12-20倍之间波动,当然,在公司业绩增长的那些年,尤其是2018-2020年,当时公司PE在40倍以上,高PE反映出了业绩增长的预期,而现在降低的PE值则体现出业绩下滑的预期。
就业绩来看,现在还属于左侧,毕竟还未出现单季度的业绩反转。
最后再回到我通常的折现法估值。按照每年3个亿的分红,依然是5%的增长,3%的收益率,20年存续期,50亿残值,得到的目标市值是98亿,就是现在的这个市值,意味着当前价值基本合理。目标价值如何才能更高呢?
要么是这个增速加快,比如到了7%,目标价值会到113亿,跟当前市值的差距是15%,并不具有安全边际,除非增速继续达到8%以上,那么目标价值达到24.5%,跟当前市值的差距是24%。
要么是分红增加,比如我们用4亿分红作为基础值,其他假设跟最初相同,则目标市值将为121.5亿,也将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还有则是让折现率下降,比如利率水平继续下降,达到了1.4%的水平,那么其他假设不变,目标市值将达到122亿。
做了这么多假设后,回到当下的情况,我们需要的关键信息是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业绩反转,或者说业绩的止跌回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